-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导学案
年级组:一年级 科目:高一语文(必修二)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能力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感手法的运用。
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过程及内容】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这种矛盾心情 ,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知识积累
(1)有关莲的诗文
①周敦颐《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⑤《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唐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⑥【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2)修辞手法
①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句: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灰色的幔」是喻体。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②通感: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也叫“移觉”如“风来花底鸟语香”、 “鸟抛软语丸丸落”。
③不食嗟来之食
二、课堂预习
1.正音为加横线的字注音
煤屑(xiè) 霎时(shà) 弥望(mí)
蓊蓊郁郁(wěnɡ) 羞涩(sè) 酣眠(hān)
踱着(duó) 妖童媛女(yuán) 乍看(zhà)
敛裾(jū) 梵婀玲(fàn) 鹢首徐回(yì)
2.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问: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层次结构 ,归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由此简单概括作者的行踪。围绕作者的行踪,划分文章结构。
(3) 初读课文,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来描写?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来源:高考资源网]
3.研读课文、体味情感
(1)文本是单纯展示作者一段观赏荷塘的经历吗?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用意?
(2)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结合预习案第三题作者描写的景物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3)在分析作者心理变化时,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
②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语句,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