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六章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 第三节人教版.docVIP

高三历史第六章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 第三节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第六章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 第三节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六章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三节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的建立;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 难点: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第六章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 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的建立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都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 朱元璋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明太祖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 措施: (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3)军事: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制约,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经过改革,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的制定及其特点 明太祖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他认为:“纲纪法度,为治之本。”他在统治期间,制定了《大明律》。《大明律》条理分明,条文简要,并附有案例。 《大明律》的特点:(1)对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行为,量刑严厉而残酷。对谋反、谋大逆等罪,明律规定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2)增加了经济立法。明律严令禁止贩“私盐”“私茶”。对“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的惩治是“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3)以严法整饬吏治。明律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如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 2. 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设立 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 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西厂。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 八股取士 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并形成一些新的特点:(1)各级考试专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2)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有个人见解;(3)答卷的文体有严格规定,只能写成固定格式的八个部分,即只用八股文,故曰“八股取士”。 危害:① 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② 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 “靖难之役” 明太祖在1369年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后来他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军事重地,想让他们“夹辅王室”。这些藩王,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虽起到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继承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感到诸王“各拥重兵”,对皇权形成很大威胁,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严重威胁了藩王利益,直接导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对其经过和结果,教师可简要叙述:1399年朱棣正式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燕军攻进南京。同年,朱棣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 2. 营建、迁都北京 朱棣即位后第二年,下令改北平为北京,不久便开始营建北京城。1406年动工,1420年基本竣工。关于北京城

文档评论(0)

sunhao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