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作品中城乡之间特殊空间的变迁.docVIP

当代文学作品中城乡之间特殊空间的变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文学作品中城乡之间特殊空间的变迁内容摘要: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乡驿站这样一些特殊的空间。丰富多彩的货郎担、慢节奏的绿皮车、寄放乡村人的灵魂客栈,这些连接城乡的驿站也终将因时代的步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它们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宣告着城市文明到来的跫音,乡土的终结。关键词:驿站 城乡文明 消逝 空间自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就正式步入城市化进程中,到了九十年代更是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它以语言这一社会创造物作为自己的媒介。”[1]在当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呈现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城乡驿站,它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运而生,也将因城市化的发展而走向终结,以参与者的姿态见证了城市化的全过程。这些地方逐渐消逝了传统的特点,同时又不完全具备城市的特征。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桥梁和驿站。伴随着现代化的极速进程,这些驿站将用自身的远去来回应时代的步伐。作为连接城乡的驿站,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亦城亦乡,同时在这个亦城亦乡的空间里,城乡两种文明的冲突在表面上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相互的认可理解。一.货郎担――乡村人的城市梦想货郎是一个古老的行当,宋代就已盛行,但随着商品交易越来越发达,货郎行业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变得可有可无,甚至逐渐消失。艾伟的《走四方》(《人民文学》2005年第1期)以货郎的目光来看乡村,写乡村这些年的世风日下。过去的乡村虽然贫穷,但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真情存在,然而这些年乡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昔日的那种真情已经荡然无存了。作品中的“我”看似一个有情有义、诚实守信的商人。“我做生意前,都同他们说清楚,我这些都是假货、劣质品,穿不了多少日子的。可是,这些乡下人很奇怪的,奇怪得可爱,他们就是喜欢我这些伪劣产品。他们平时穿得破破烂烂,过年都喜欢穿得讲究。也就是说,我卖给他们的东西只要对付得了过年就可以啦。每年的大年初一,老乡们就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光亮亮,自以为像城里人了。”[2]这一段描写的是乡村人的心理活动,在乡村假冒伪劣品有如此大的市场,看起来似乎来自于乡村人虚荣、虚伪的消费心理。但是谁让这些乡村人有了选择劣质品的机会?是谁带来的城市文明的启蒙?事实上,货郎的货担象征的是乡村人的城市梦想,货郎并没有交代自己的身份,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了解乡里,也熟悉城市,他走街串巷推销来自城市的物品,向乡村人讲述城里的故事。他就是一个连接城乡的驿站,他的货担里承载了乡村人的城市梦想,乡村人通过他的货担获得与城里人同样光鲜亮丽的新年。货郎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劣质商品,更是城市人平时的生活方式。他对阿红、小吕的大方,难道就仅仅是有情有义的象征么?阿红的倒插门丈夫为什么对货郎与自己妻子的事能不闻不问?显然,丈夫是知情者,并且默认了妻子的这种“挣钱”方式。小吕对货郎的态度更是显而易见,一年未见,第一件事竟是到货郎担里找寻自己喜欢的东西。她把货郎的到来当作了自己的节日,露水情缘中包裹的是赤裸裸的商品关系。货郎让乡村人看到了城市人物质丰富的一面,愈加贪婪和渴求金钱,忽略了长久流传下来的和谐人际关系和孝道。冯开再也不像小时候那般善良可爱,遗弃年长的养母,甚至养母病逝、尸体发臭都是被别人发现的,不顾养母的遗嘱,不愿替养母下葬,一心只想着钱,最后还得由货郎出钱请道士超度。货郎是城乡世界的连接者,是乡村的启蒙者,但当他把城市的假冒伪劣、虚情假意传递到乡村之后,他自己却开始感叹这世风日下、生意难做。以孝道闻名的冯村,如今却变得杂草丛生、荒凉,人人焦虑,“想钱都想疯了”,孝道的风气荡然无存。货郎以为自己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殊不知他也是这种转变的参与者,或许还责任重大。二.绿皮车――乡村人的城市轨迹交通便利也是货郎行当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们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交通便利了,更重要的是“快捷”,所以绿皮车所代表的慢节奏生活也即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绿皮车》发表在《人民文学》2012年第2期,是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的上榜作品。南翔截取独特的空间场所,通篇写了M5511次绿皮慢车的最后一个班次,没有什么矛盾集中的情节,只不过以绿皮车茶炉工这一角色为视角,把镜头一一扫过车厢里的人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鱼贩子、能唱歌会杂耍的残疾乞丐、悄悄进入青春期的“大眼镜”和“女生”……笔触缓慢、从容、弥散,在每一张面庞上分辨世俗生活留下的刻痕,如同敬业的厨子给鱼背打着精致的刀花。在绿皮车这样狭小的空间中,没有了城市乡村之分,他们同属于社会的底层。小说在短短的篇幅之内完成的是这些人物短暂的最后相聚,因为从明日开始,他们即将被整合进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秩序、更冷漠的关系中。绿皮车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那种“慢”节奏的生活姿态与扶老携幼、荣辱与共的人性光辉,正是由每个人心中的善衍生出来的普世道德情怀。[3]绿皮车本来是链接城乡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