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重阳节,登高知多少.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祭祀山泽古人对大自然的了解甚少,风雨雷鸣,山川大河,都认为是神灵所为。他们将一切自然现象看作神灵的指示,既崇敬又恐惧,因而产生了神话礼术中的祭祀。“望,谓郊时所望,祭四方之群神,日月星辰,风伯雨师,五岳四渎及余山川,凡三十六所。”(《春秋公羊传注疏》)祭祀山川的礼俗——“望”应运而生。望是一种遥祭,而遥祭的最佳方式不外乎是登高。因此人类登上最高处与高高在上的“神灵”对话,祈求安康。 士大夫必修才能“九能”古指大夫应当具备的九种才能。《诗?鄘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 毛 传:“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説,丧纪能誄,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孔颖达疏:“升高能赋者,谓升高有所见,能为诗赋其形状铺陈其事势也。”文人士大夫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刘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登高望远成为文人士大夫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传统习俗 巴中正月十六登高习俗正月十六登高望远,传承了数千年,是巴中独有的民间文化习俗,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相传巴中正月十六登高是为了纪念巴人始祖伏羲的生日。古代巴中人登山都要去拜伏羲庙。另一传说纪念章怀太子李贤。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的大巴山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重阳节登高的传说重阳登高起源于古代骑射之时的高地拜天盛筵。《辽史.礼志六》载:“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赐蕃、汉臣僚饮菊花酒”。同时九月初九登高还是驱灾避邪的风俗。相传东汉时,汝河出现一瘟魔,制造瘟疫,祸害百姓。桓景父母在瘟疫中去世,自己也险些丧命,初愈立志铲除瘟魔。故而辞别故乡,拜一仙长为师,勤学苦练。九月九日,瘟魔又出来作恶,景桓赶回家乡。将父老乡亲带到山上,并分发仙长给的茱萸叶、菊花酒。瘟魔到达山下闻到茱萸香和菊花酒香,就已经晕乎乎了,桓景最后用宝剑刺死了瘟魔。 古人一般去哪里登高?中国人自古就有重阳登高的习俗。但古人重阳都在哪里登高呢?《东京梦华录》里说,北宋开封人重阳登高一般选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岗和独乐冈,其中仓王庙列首位。清初,北京重阳登高则多选阜成门外的五塔寺和法藏寺。 登山唐宋大家对重阳登山更是情有独钟,留下了众多登临之作。《秋登兰山寄张五》诗中说:“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杜甫名篇《登高》亦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外,杜牧登齐山,南唐词人徐铉登落星山,苏轼登浮云岭,辛弃疾登带湖篆冈,戴复古登黄鹤山…… 登楼登楼抒怀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殊文化行为,极目远眺,逝水长天,拍遍栏杆,抚今追昔。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腾黄阁、蓬莱阁……多少亭台楼宇曾出现在文人的名篇佳作中。王之涣的《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王勃登蜀中望乡台,白居易登巴台,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王昌龄登芙蓉楼,赵暇登戏马台,李益登汝州郡楼。 登塔古人信仰道教和佛教,喜欢登塔参禅悟道。王安石《登宝公塔》:“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方万里《登云岩塔二绝》:“湖迥山明玉宇澄,浮图绝顶快高登。”长干塔、金绳塔、宝公塔、大明寺塔、慈恩寺塔、灵寺塔、光寺塔……都是古代文人墨客青睐的地方。像刘长卿、高适、庾信、梅尧臣、杨万里、刘禹锡等人登上高塔时,抒发情怀以及参悟到的哲理和念想。 古人怎样登高?古人在登高的过程中利用自身智慧,制造出合适登高的工具。最著名的当数“谢公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谢公屐”是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方便而发明的木屐。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登高的过程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需要随机应变,利用现有工具进行登山。徐霞客《游黄山日记》曰:“觅导者各携筇上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登高对于现代人来说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碧蓝的晴空、清脆的鸟鸣、潺潺的溪流、幽幽的花香、随风摆动的绿叶……这只是您脑中的一幅虚幻图景吗?春季湿寒,夏季热浪涌动,冬天寒风刺骨,一年四季没有比重阳节

文档评论(0)

gualu91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