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复习《气候类型的判读》的教学设计 宋桂华 指导思想与理论根据: .尝试让学生动起来,探究和梳理气候分布的基础知识、分析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规律,最终搭建起判读气候的知识框架。 教材分析与命题趋势: 气候类型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地球上的其它自然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每年的高考卷中都涉及到该知识点,而且出题的角度越来越富有新意,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突破气候难点的瓶颈,关键在于对气候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气候的考查,一般以气候类型的判读为前提,通过给定的条件判读出气候类型,然后再考查其它与气候有关的内容。以图幅的形式出现的气候类型 2.认知特点:优势表现为高中学生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自我意识高涨,为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做好了准备。不足表现为不能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再现,原理和规律的归纳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较弱。所授班级为形式上的慢班。 3.学习障碍:本节内容特点表现在以下三点,即(1)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2)对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求基础知识十分扎实。(3)图表阅读能力要求高,本节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习得,特别是对等温线图的使用要求较高。基于以上学习上的难点,往届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形成气候的原因的理解表面化,但是对非地带性的因素的影响过程却不理解。(2)对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记忆不牢。(3)对区域地理知识模糊,不清楚东亚和南亚的具体位置。 ?复习目标: 1: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 2: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及成因???,并能区分各种气候类型。复习重点难点:? 判断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 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讲练结合法、图文转换法及多媒体展示 复习程:是在完成世气候类型基础知识复习的基础上,设计的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判断分析气候类型思维能力的一堂综合复习课。气候类型历来是统领中学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因为综合性强、思维跨度大,学生问题较多,但如果能设计好教学,也将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整合的突破点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理想点。 2、教师总结环节应用了实物演示的方式,取代了以往课件总结环节,学生感觉教师语言不多而是非常形象地演示了亚洲高压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副极地低压带的影响,形象易懂。 本课设计的第二个亮点是突出了人地关系,在学习完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征后并没有结束学习,而是提升到了气候这一自然环境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延伸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而在南亚季风的学习中也没有像以往教学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而是通过提出一个历史和地理间联系的问题“为什么说季风也左右了鸦片战争的播放时间?”通过这个问题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南亚季风的成因。 除此之外,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融入了语文诗歌、物理比热容实验、历史资料、地球仪等多种课程资源,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给学生创设了新颖的学习体验方式。 4.以往教学对策:对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分割作用多采用课件演示的方法呈现过程,学生缺乏动手机会,特别是教材P36活动,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从熟悉的海陆间热力环流图中较难转化到平面海陆分布简图,对图中出现的空气柱也感到陌生。对于从示意图到实际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的转换也对部分学生带来困难,由于他们世界地理区域知识薄弱,在此图中(图2.13)找不到东亚的位置。因此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由老师替代了, 最终导致学生缺乏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而是依赖死记硬背。 三、实例解读(有师生共同完成) 四、体验高考 五、板书设计: 6

文档评论(0)

bhz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