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课本研讨纲要与课改历程回顾.ppt-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

1人教版课本研讨纲要与课改历程回顾.ppt-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 材 研 讨 纲 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 丁尧清 博士 Dingyq@ 内容分节 一、课程标准 简介:变革的基础和意义 课程方案框架 与大纲的异同 研讨:构建网络关系 二、地理课本 简介:变化 特点 如何使用 1 课本功能的变化:地理教学资源 2 四个版本的对比:多样化选择性 3 课本结构分析与教学建议 有意义的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与接受教学:方法还是原则 研讨:在突发性事件的分析中把握整体性 研讨:按教学材料分组讨论 教学案例观摩 教学影像观摩 内容提要 课程标准 地理课本 教学评估 一、课程标准 (一)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回顾 四个阶段 十套教材 1949—1966 1966—1976 1976—1989 1989—2008 刘淑梅,韦志榕主编(2011)《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 地理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套 第二套 第三套 第四套 第五套 第六套 第七套 第八套 第九套 第十套 (二)跨世纪的课程改革 为什么变革? 国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个人:“为了每一个学生” 1.课程政策文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 国家级、省市级骨干培训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全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10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朱慕菊(200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难度很大 政治因素:公平与诚信 社会因素:家长的期望 经济因素:教育经费? 英国 典型的应试教育:两年三科 寄送申请材料(考试成绩、日常表现和教师评语)—面试或笔试 (三)高中课程结构 借鉴芬兰 学分制 1922年11月 北洋政府《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 1923年 《新学制课程纲要》 初中180学分 高中150学分 普通科 公共必修科目64学分  -43% 分科专修科目56—57学分-37% 纯粹选修科目30学分  -20% 标准学分的计算 1学分=18课时 大陆和台湾 美国 学分制 明尼苏达 巩昂(2005.09)中国盲文出版社。 《我在美国上中学·高中卷》 一学年36个星期 一学年两个学期(SEMESTERS) 一学年4个阶段(QUARTERS) 一个整学期的课是2个学分 半个学期的课是1个学分(9星期) 一年满负荷课程是16个学分 高中毕业需要48个学分 (四)课程推进 之一 有些快:需要制度化 初中和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从“等等看”到“接着来” 初中1989~1990 高中1994~1996 初中1998~2000 高中2002~2003 日本 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 每十年更新一次 学习指导要领公布后一年实行 回避:高考方案迟迟不公布 辽宁新课改高考仍为“3+X” 辽宁高中新课改已进行了两年,日常教学如何与2009 年新高考有效衔接,成为新课改以来广大师生最为关注的问题。5 月28 日,在沈阳市教研室组织的高中课改教学研讨活动上,有关专家透露,新课改高考很可能仍旧采取“3+小综合”方式进行。(沈阳晚报2008年5 月29 日)  江苏 200549.6万考生 课程推进之二 地方有些疑惑: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003年4月颁布 12月审定课本 2004年9月实验(三省一区) 2005年9月实验(”四进一“江苏):         人大 政协提案 2006年9月实验(福建、浙江、安徽、辽宁) 2007年9月实验(吉林、黑龙江、湖南、陕西) 2008年9月实验(湖北、山西、河南、新疆) 课程推进之三 理论有争议:知识观和学科观 案例1:教育认识论的差异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2004年7月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 张正江.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 查有梁.《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7年,第2期 王策三的主要论点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反映了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