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一-曹啟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屏東縣水患歷史與經營治理 報告人/曹啟鴻 屏東縣長 掌握歷史縱深、用百年視野看洪患 從地方行政首長的角色探討屏東縣的治水問題,不能單從工程手段解決屏東五十年來的淹水問題,特別是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下,溫室效應使得海平面上升,科學家直言在世紀末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土地會面臨沒入海洋的困境;水利工程師面對治水課題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或一百年的洪水頻率,但仍趕不及自然變遷的現象,對於洪水的經營治理就需要由歷史縱深回顧看整個環境變遷與地景變化,再橫向輔以工程技術談流域治理與產業的經營,同時要有百年的視野看待「水」的問題,才能抓住水系百年臉譜,掌握水的紋理如何刻劃在屏東平原,水的治理要剛柔並濟,該讓水滯留涵養土地、或者以導引分散洪水、或以水利的防洪,因地治宜分段治理策略,才能創造一個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永續生活環境。 因此,在面對屏東平原的溪流整治與水患治理的時候,重新爬梳一百年來的水文脈絡,從台灣堡圖或日治治水工程圖找出河川流域的原貌;治理都市病入膏肓的萬年溪時,從日治時期農田水圳灌溉的圳道圖,為萬年溪尋找水源頭注入新活水。 我們在對待河川的思維與一般的水利工程界的排洪略有不同,因為,河川,是一個小生態,就得用生態的方式尊重她、對待她,要徹底掌握河川特性,就必須要有歷史觀及生態永續的態度,並且要不斷的教育民眾對「洪水」的正確思惟,否則水利工程技師只能永遠帶著「人定勝天」的思惟跟著洪患跑,但人類技術的演進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效應下恐怕永遠「計畫趕不上變化」。 屏東平原環境變遷、水患歷史變變變 談起屏東縣的水患歷史就要由整個平原的地型變動演進解讀,才能全盤的思惟。屏東平原沃野平疇,但在數百萬年前她不過是沉入海中二千多公尺的谷地,數百萬年的造山運動玉山山脈系統的古旗山溪和古荖濃溪從玉山山脈順著南北向的斷層不斷奔流而下,由山區夾帶的礫石與泥砂不斷堆積在當時出海口。以中山央山脈山系的古濁口溪、古隘寮溪不斷堆積將古荖濃溪往西邊推,和古旗山溪會合而誔生古高屏溪。在屏東平原及中央山脈尾端以三千公尺大武山系發源的古來義溪、古力力溪等溪水由三千公尺的高山陡降至谷地,夾帶大量礫石與泥沙,南北向在出谷地後堆積形成個別沖積扇,再聯合古高屏系的沖積扇而逐漸填平廣大的屏東谷地。 對於屏東平原作用影響最深的河系是以古隘寮溪與林邊溪,古隘寮溪及林邊溪出山谷後以扇狀的流法,兩條溪流切割出無發源地的古東港溪,隘寮溪及林邊溪漂流不定,世居平原的平埔族以結社聚居,漢人則在明鄭後陸續由台南往屏東平原拓墾,河洛人佔墾東港溪以西到下淡水溪下帶,客家人則溯東港溪而上,「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就是訴說先民在平原墾拓與洪水氾濫博鬥歷史。 六堆治水築堤、改編隘寮溪水患歷史 屏東平原的隘寮溪與林邊溪整治是改寫平原水患歷史的里程碑。 隘寮溪分佈在平原形成無數條的水路,每次洪水時期由三地門出山區及漫流在內埔的大和庄、新東勢、竹圍、新北勢等村落及竹田、麟洛、萬丹等地區,洪水所到之處都是六堆的客家村落,使得六堆地區最早的治水年代源自1891年起,由六堆鄉親集資出力,將隘寮溪的河道強迫改往鹽埔方向築堤,但冬天完成工事秋天就被洪水沖潰,內埔竹田的水患仍無法完成。 第二次的治水是在1902年間由六堆民眾推舉後堆總理邱毓珍為負責人,籌資修建堤防952公尺,由日本廳長命名為「昌基堤防」這是隘寮溪河流改道的基礎。 第三階段治水工程是在1907年由內埔鍾晉郎二擔任築堤的總理,將昌基堤防增補866公尺,讓六堆地區有了十年未受洪水災害的安寧,同時開啟客家庄民將原有的河床地開墾種植。 1920年鍾幹郎繼任內埔庄長,當年秋季兩次水患,昌基堤防抵不住洪水,民眾再次要求修建堤防的聲浪,日治時期正式由總督府工事局於1922年擬定下淡治溪支流隘寮溪治水工程圖,以昌基堤防為基礎繼續往下游鹽埔、里港等地興築堤防,直到1936年歷經16年的時間,將隘寮溪整個河流改道由里港匯入高屏溪,河川改道而形成大面積的新生地,讓內埔、鹽埔、麟洛、竹田等土地被民間及糖業株式會社拓墾出面積廣大的農地。 林邊溪築堤種糖、水患隨之而來 屏東平原地形北高南低,大武山區降雨量常常瞬間急降,林邊溪是重要的集水區域。林邊溪在未築堤前因河床遼闊,河床礫石地層讓洪水可留滯並延緩往下游出海,滯留河床的同時也是增加地下水補注的機會,林邊溪短短44公里的河道,因集水區面積廣闊讓驟降的溪水由山區至少需要3至10天才會流入大海。 1910年之前林邊溪的河道由南往北及由北往南走向,密佈支流常常造成潮州、新埤萬巒等地洪患;1910年日本政府開始築堤工事治理計畫,歷經10多年整治後,產生的河床近5千公頃的新生地,日治時期台灣是糖日本政府出口貿易的重要收入,糖業株式會社運用林邊溪河床礫石土地種植甘蔗,為灌溉蔗田在來義溪的丹林及力力溪的南和分別施作地下攔河堰做為灌溉水源。 林邊溪未整治前的地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