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智能手环将退出市场?
在智能可穿戴的领域上,随着“VR”备受热捧,智能手环这个曾经的佼佼者开始淡出科技爱好者的视野。尽管一向被视为“谨慎”的苹果在2015年推出Apple watch,但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并未为智能手环市场带来持续性“追捧”。更多用户还是将智能手环当成了三分钟热度的“尝鲜品”。
智能手环为何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时尚会是它的发展出路吗?
手环厂商另谋“时尚”捷径
近期,IDC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的数据。整体上看各家厂商的发展是不理想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对于智能穿戴这种科技创新类产品,出货量的增长却是缓慢的(侧面反映出消费者的持续关注度并不高);
2.2015年才加入的苹果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排进前三(昂贵的售价能迅速拿到高份额,证明市场是不够成熟的)。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可穿戴设备上市公司Fitbit(于2015年6月在美国上市)的股价也是波动较大,上市后一度涨到30美元。但由于2016年的产品业绩不理想,股价一直徘徊在15美元左右,甚至低于发行价的20美元。可见,产品的市场前景及潜力再大,假如无法真正得到用户响应,也只是一堆美好的市场泡沫。
为了摆脱颓势,各家可穿戴厂商都希望用“时尚”突围。去年9月,小米手环的制造商华米科技推出了独立的手环品牌Amazfit。它号称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的时尚智能手环。佩戴方式不只是手环,还可以当成挂坠或耳环佩戴。今年4月底,Misfit在北京发布了可穿戴智能手环产品MisfitRay。Ray在功能上其实与Misfit之前推出的手环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在外观上一改此前Shine的标志性圆形设计,转而采用新的圆柱形设计风格。整个发布会的格调也偏向于“T台秀”。
另外,设计理念一直专注于运动健康的Fitbit也在今年新发布的手环Aha上作出了时尚化转型的尝试。出货量排第四的Garmin最近也与美国著名室内设计师JonathanAdler合作推出了Vivofit 3。
建立用户“粘性”才是手环发展出路
今年4月,苹果与爱马仕合作单独发售表带,价格从3000到5000元不等。据路透社的数据显示,20%的Apple Watch用户在购买手表时也会购买一条额外的表带。
从苹果的出货量排名来看,或许在部分人的眼中,手环厂商在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的时候,通过走“时尚”捷径来带动业绩增长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Apple Watch的定位更偏向时尚奢侈品。消费者对于Apple Watch的购买选择更多是出于对苹果品牌本身的依赖,而不仅仅是出于运动智能的需求。
在笔者看来,对于手环/运动手表这类智能产品而言,不注重对产品本身的功能体验打造而去追逐时尚完全就是舍本逐末的。而利用“时尚”去带动业绩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商业行为。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Endeavour Partners在2014年的调查显示,34%的用户在佩戴6到12个月后就把手环束之高阁,再也没用过。一款在2014年已处于科技浪尖的产品为何过了两年还没建立起用户“粘性”呢?
根本原因在于手环自身的功能体验没有“升级”,厂商没有打造出差异化的智能体验。
手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采集运动数据,假如这些功能基本都能被手机覆盖。那么用户就没有必要花钱买一个“装饰物”,就算要买也没有必要选择厂商售价较高的旗舰款式。
作为国际消费者研究及测试机构(ICRT)的会员之一,香港《选择》曾在2015年初对12款智能手环及2款运动APP进行对比测评。结果显示,表现最好的是来自Fitbit的一款廉价计步器zip;值得一提的是,运动类APP同样能扮演运动数据记录者的角色。
况且,运动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也备受质疑。无法精准识别用户的运动“节奏”是数据统计的一个技术瓶颈。
《消费者报道》曾在2015年夏季对6款热销的智能手环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廉价的小米手环有着不俗表现,而一些知名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如Jawbone及Fitbit,它们在“卡路里消耗”的统itS:存在较大误差(达60%)。
今年1月7日,Fitbit也遭到来自美国多个州的消费者的集体诉讼,被指控Charge HR和Surge这两款产品的心率追踪结果不准确,而且误差很大。耐人寻味的是,心率监测是Fitbit当时领先于其它厂商的一项特色功能。
再者,运动数据基本就是“干巴巴”的呈现方式(甚至部分手环是没有设置屏幕的),APP上的运动建议也是“编程式”的应付,没有真正给到用户想要的建议,与用户建立起互动关系。这也是用户“三分钟热度”的重要原因。
消费者需理性对待智能“潮品”
“如果不能让人人都买一个手环,那就通过改进外观设计,让在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