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解决孩子的遗尿问题呢? 首先,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正常的遗尿现象时,要到医院请泌尿科医生检查,如果是生理因素、躯体疾病造成的,要考虑用药物治疗。还可以用让孩子多喝水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膀胱容量,并训练他们适当地憋尿,以训练他们的控制力。当小孩尿尿时,可训练他们时断时续,以体验对括约肌的收缩。 其次,对孩子的遗尿千万不要嘲笑,这样会加重他的自卑感,打击他的自信心,而是应该对孩子不尿床的记录进行表扬和奖励。 第三,及时发现孩子内心的焦虑、紧张压力,教孩子学会放松训练,尤其是睡前,听轻松的音乐,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 第四,对于任性逆反的孩子,可以采用惩罚的方法,例如,让他自己洗尿湿的床单。但是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要羞辱孩子。 第五,如果孩子是因为睡得太沉而造成遗尿,可以采用在床垫上安警铃的方法,这是一种效果比较好的行为疗法。在孩子的床垫上,放上能吸水的床单,装有打孔的金属片,下边安装电路通向电铃。当孩子尿湿了床单时,电路就通了,电铃响起,将孩子唤醒,并抑制膀胱括约肌收缩,停止撒尿。此时,膀胱里仍留有尿,家长立即让孩子起床上厕所,然后要求他自己换床单,上床睡觉。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治疗方法,当膀胱积满了尿,多次结合警铃的响声,就形成了惊醒和抑制排尿的条件反射。为了保证这种装置产生效用,可以要求孩子睡前多喝水,通过多次这种方法训练后,儿童就能逐渐形成在膀胱尿满时自己醒来去厕所的行为。如果孩子能自己起来,不让警铃响,就要及时表扬,强化正确行为。如果能连续两周不尿床,就可以不用这个装置了。用这种方法训练4~8周后,儿童就不再尿床了。 (十)儿童孤独症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造成了孩子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一起嬉耍,不能共享快乐;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代替了四合院,使家庭与家庭之问产生了屏障和距离;有些家庭,夫妻双方都献身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接触和交流……,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独生子女心理上的“孤独”,甚至造成“儿童孤独症”,不仅给孩子的健康发育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也给家长身心等方面造成沉重的负担。 儿童孤独症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又有哪些行为表现呢? 儿童孤独症多发病于3岁以前,有些症状在婴儿期就可以发现。例如,患有孤独症的婴幼儿对人情感淡漠,没有什么情绪反应,既不能凝视大人,也没有要求抱的动作;把他抱起来时,身体僵直,不会依偎在大人怀里。当儿童稍大一些时,喜欢孤独地呆在一旁,坐着不动,久久凝视空间,时而独自发笑,很少与人交谈和来往,对声音和疼痛的刺激不敏感,反应迟钝,常见有刻板的身体运动。 例如,老是摇头、摆肩或旋转身体等。言语障碍表现为整天缄默不语,偶而说话则是非交谈言语和无意义的词。他们对某些无生命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把它们收集起来或以奇特的、刻板的方式摆弄它们,如连续不断地敲打或旋转某个东西,或塞拔瓶塞、拨弄电灯开关等。他们喜欢千篇一律的常规生活,总想保持环境不变,并把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一旦发现丢失、移动或有人改变其常规,则会叫喊、激动、大发脾气等。 由此看来,家长和老师不能用儿童的行为是否听话、省心、乖等来衡量孩子的心智是否正常。有些貌似听话、不闹的孩子,可能正是不符合正常发育的孩子。所以,对于比较调皮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也不能一味地管教和压抑,而应科学地去区别。 造成儿童孤独症的原因是什么呢?孤独症儿童一般长得英俊健康,手指灵巧,动作敏捷,没有什么躯体疾病,脑电图正常。由于儿童孤独症多发于发达国家和知识层次较高的家庭中,因而,该病又被称为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文明病”。该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成人忙于工作,使孩子的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父母没有经常与孩子交流,也未及时教给其社会行为,使长期处于单调环境中的儿童易于用重复动作或其他方式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发生兴趣。少数是由于胎儿期发育不良,造成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对儿童孤独症怎样预防和辅助治疗呢? 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至今还未发现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还是可以产生明显效果的。常见的治疗除了药物外,主要是耐心的心理治疗。通过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 努力,孩子能在不同程度上恢复正常的行为能力。 在孩子幼年期,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的营养、生理发育、学习能力等,很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有的家长误认为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给予的一切刺激,实际上,即使是新生儿也会对母亲和周围人的情感和态度主动作出反应。例如,婴儿会对母亲喂奶时不同的情感和动作作出不同的反应:当母亲喂奶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