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送礼上下五千年
从鸦片战争到“大总统”的收礼学:中国式“送礼”的规则与潜规则
英国社会学家蒂特马斯说:“在一些社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礼品馈赠都旨在换取和平,表达情感,联系群体,联络情感,实现契约上的义务和权利,表达忏悔、羞愧、丢脸以及象征人类的其他感情。”
这一特征在中国社会体现得尤其明显。
礼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汉字中,“礼”本意为“敬神”,到后来才演变为一种行为规范。历代名儒先贤皆十分重视礼仪,所以儒教又称“礼教”。《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古人常有因礼数不周或礼品不及时而大动干戈的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因未按时向周天子送一车茅草,中原各国联盟因而大举伐楚。鸦片战争相传也和英使马嘎尔尼拒向乾隆爷下跪脱不了干系。
小小礼物背后,有人情伦理,有上下尊卑,有利益交换――“礼数”才是“礼”的实质。从人类学角度看,这些礼数是在维护一种“意义”,借以维持和强化社会秩序,解决矛盾。
社会学家梁漱溟把中国人这种凡事以关系为依托的文化特征叫做“关系本位”,关系、人情和面子是中国式人伦构建的三个主轴,而“礼”则是其中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后当政者试图以“同志关系取代礼品关系”,却惨遭失败。结果更使新设立的制度渗入到传统民间文化的“礼”当中,使民间交往具有更多的“实利内容”和“等级关系”。
社会学家阎云翔根据对黑龙江省双城市下岬村长达十余年的观察,发现了中国人礼品观的基本逻辑:亲朋好友间的婚丧嫁娶“随礼”,被认为是“表达性礼物”,它以交换本身为目的,反映了送礼人和受礼人之间长期形成的社会联系。而委托某些实力人士(尤其权贵)则被视作“工具性礼物”(即“送礼”),则以功利目的为特征,带来的是短期关系。
当然了,这也导致了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再分配制度:它保证有限的资源能向年长者、权威者、权贵者集中。
这就是中国式礼品的潜规则:礼品、赠品和宴请是为了交换和加深个人关系,培养一种相互依赖的网络,而接受礼物的一方随之产生一种人情上的“负债”,即俗称“人情债”――光收取不回报会极大地损害你的社会声誉,即所谓“贪有贪德”。
民国初,袁世凯为大总统,很少收取部属的礼物。但袁世凯有个部下靳云鹏,靳云鹏的母亲每年都要送袁世凯四包礼物,袁世凯却一定要收。这四包礼物,是10枚鸡蛋,4块豆腐,6斤煎饼,1罐咸菜。而礼单上写的是:吉子(鸡子谐音)拾美,都福赐快(豆腐四块谐音),坚兵禄金(煎饼六斤谐音),贤才一贯(咸菜一罐谐音)。这种送礼方式,礼物不值钱,但礼单谐音却极是吉利,说好听点就是送的祝福,所以袁世凯每次都要亲收礼物。所谓惠而不费,靳云鹏的母亲称得上最有智慧的送礼人。
官场五千年:礼品中的厚黑学
根据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2013年的测算,中国个体年礼品需求在5055亿元,团体的年礼品需求在2629亿元,所以国内礼品市场年需求总额合计7684亿元左右,整体市场接近8000亿规模。在2012年12月之前,中国的礼品市场一直处于一路狂奔的“黄金年代”,“天价月饼”、“天价白酒”层出不穷,直到“八项规定”与“六项禁令”的出台。
“反腐”与礼品息息相关,回溯到民国时期,就曾有过对于官场潜规则的“移风易俗”。
1931年,快要过年了,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下了一道手令,禁止机关在旧历年送礼,理由是,“废历年节,互相馈送,此种繁文殊背节约之旨。”
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依然习惯了过旧历年,走亲戚拜年,鞠躬作揖,亲戚间互送礼品,肘子、肉、桂圆等,是常见的送礼佳品。
官员们则有另一套过年送礼的规则,他们大抵是送支票等钱财物,十分高端,也易滋生腐败。因此,国民政府在推行新生活运动时,也不忘出台各类限制公务员大肆宴请、年节送礼的规定。但正如废除旧历春节法令难挡民间的过年习俗一样,各类禁令虽然出台,也难阻官场陋规年节送礼的旧习。
在这里,法令、制度与官场、民间旧习,它们犬牙交错而又泾渭分明,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官吏服务令》,要求官员不得馈受财物。民国北洋政府高官李景铭认为,官员之间的年礼馈送意味着积重难改的官场陋规,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李景铭在民国二年(1913年)被选为政治会议议员,出任北京政府财政部赋税司司长。民国四年(1915年)旧历年前,崇文门监督何?ε墒粝侣碹退土死罹懊?一份“特殊”节礼,里面只有一张5000元的支票。
5000块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四年后鲁迅在北京八道湾11号买的一座三进的四合院才3675元,这被李景铭视为何?κ酝蓟呗缸约海?他把这事儿写进了当天的日记。
为什么何?υ诖航谇八土苏庋?一份“大礼”给他?李景铭自己分析,是因为他向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