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华学派 2011-04-25 第06版:文化教育 作者:刘超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6033 ????百年清华,卓越辉煌,在于清华人特别是清华学派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值此清华百年华诞之际,特刊发《清华学派》一文以纪念。?——编者 ????研究晚近学术史和教育史,绕不过“清华学派”这一重要的历史存在。因为这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变迁、乃至政治文化嬗变的一个特写和缩影,不仅与清华有关,更涉及到几乎所有的一流名校和一流文人学者。 ????那么,何为“清华学派”呢?有学者认为,所谓“清华学派”是指清华文科的教学和学术风格。但笔者以为,“清华学派”有着更丰富多义的内涵,至少涵盖了如下层面:一是一个特定的学术(文化)流派;二是一种治学为文的风格(取向)和文化气质;三是一种教育模式和办学理念。在“老清华”中,许多理工科学者亦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如华罗庚之擅诗文、顾毓秀之精文理),善文科、有人文精神者绝不限于文科专业者,那么,所谓“文科”也就不是一个专业意义上的范畴,而是一种素养、识见意义上的尺规。就此而言,“清华学派”也就隐然标示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通才教育)和教育理念(精英培养)。 ????“清华学派”的发展历程???? ????1925年,清华学校研究院创立,吴宓亲主其事,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大导师先后登台,清华研究院开始运作;同年,朱自清离浙北上,落户清华。爬梳历史者对“清华学派”的缘起通常溯源至此。 ????1928年,罗家伦出长清华,力行“四化”(学术化、民主化、纪律化、军事化),清华脱离外交部而直属国府管辖,扩大了办学自主权。至此,清华初具现代综合性大学的格局,其文科建制日臻完善。此后,大批文科名师持续涌入清华,并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教职,如杨振声、蒋廷黻、潘光旦、黄节等等。其中多数是甫入清华便径评为教授。而按惯例,教授受聘他校后最初只能是副教授。清华气魄之大,冠居全国。 ????1937年,日寇横行,抗日军兴,众校西迁,清华与北大、南开三强合一,组成西南联大。 ????1952,全国院系大调整,地处京城的清华首当其冲,由一个综合性大学改造成一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学科建制的根本性嬗变,极大地紊乱了其文化生态;失去学科支撑的“清华学派”元气大伤,颓势日显。 ????“文革”期间,“清华学派”不仅学科建制荡然无存,且一大批“老清华”大受冲击,离开文化岗位,或老死或病逝,或被边缘化或被卷入政治,如陈梦家自杀(1966),李广田去世(1968),吴晗自尽,陈寅恪逝世(皆在1969年),等等。 ????1990年代前后,大批“老清华”年事渐高,政界、文界的“老清华”大都渐然淡出历史舞台,如政界之姚依林、蒋南翔和文界之王瑶、俞平伯、吴祖缃、曹禺、季镇淮、钱钟书、韦君宜等均告去世,“清华学派”走向终结。 ????大致而言,“清华学派”始于1920年代中叶,终于1990年代末叶,时间跨度达70余年。其最主要的载体乃是清华国学院和清华文学院;文学院中,尤以文史哲诸系为最。 ????“清华学派”的谱系???? ????一般认为,朱自清先生的入教清华揭开了“清华学派”的序幕。只是朱氏“但开风气不为师”,入得清华后才开始学术起步。因此,“清华学派”的开创并不始于朱,而是肇始于国学院的建立,其第一代掌门人为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子。细言之,四人大致出生在1870—1890年前后,在清季度过了至少约20年时间,而这20年,一般就构成其学思的启蒙期。他们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中,完成了各自的“童子功”训练。这样一个成长背景,决定了其无一例外地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国学训练,具有相当的国学根柢。此外,四子均有游学经历,广读西书,识见甚广,这就奠定了其西学造诣。这样,学贯古今、才兼中西的一个文化格局,就在晚近的中国标举了一种全新的治学路向,从而基本奠定了“清华学派”的文化格局和学思境界。 ????这样的学者虽然为数甚少,但影响极大,在1925—1929年的数年中,又熏陶了一批优秀学子,从而为清华(乃至中国)后学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其中,王力、吴其昌、浦江清、赵万里、蒋天枢、罗根泽、刘节、姜亮夫等,均在后一时期成为“清华学派”的悍将。 ????如果说“清华学派”第一代成员寥寥,那么紧随其后的第二代则声势颇壮。此时,吴宓、李济等人已硕果迭出。另有众多极具水准的名师,在1930年前后都已云集清华,且大都处于学术上的丰收阶段,“清华学派”的学术丰收也就此开始。其中代表人物极多,中外文的有杨振声、杨树达、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黄节、吴宓、钱端升等;历史学中有蒋廷黻、刘崇鋐、雷海宗等;哲学方面则有金岳麟、冯友兰、邓以蜇等,甚至梁漱溟等人也被邀来兼课;社会学则以陈达、吴景超、史禄国为翘楚(稍后有潘光旦、李景汉等)。这些学人,学术成型于193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