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朝的三本历史书
发表于 一月 26, 2010 由 admin
《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三本书很不错。《廿二史札记》,读史札记,三十六卷。清赵翼撰,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85年)。
赵翼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就是《廿二史札记》。这部书是他自辞官还家后到乾隆六十年前后历二十三年编写而成的。《廿二史札记》对我国历代“正史”作了考证、分析与评论。其中考证《史记》、《汉书》三卷,《后汉书》二卷,《三国志》、《晋书》三卷,《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和《南史》四卷,《魏书》、《齐书》、《周书》和《北史》三卷,《新唐书》、《旧唐书》五卷;《五代史》二卷、《宋史》、《辽史》、《金史》六卷,《元史》二卷,《明史》六卷,计三十六卷,每卷内含若干条,共五百四十四条。因当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被清政府明令为正史,故名《廿二史札记》。
《廿二史札记》对治史方法的探索有其突出贡献,作者善于用归纳法,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赵翼在读史时注意横向联系,即将同性质的史料集中在一超,“参互较核”,考证异同,并加以归纳组织,便于反映历历史事实的真相。例如卷二十一“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条,就列举了《五代史》本纪、列传的记载约二十多条,使这一史实得到充分的证实。另一方面,赵翼还注意纵向联系,即按时间先后排比史实,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自始至终的叙述,如卷十三“太上皇”条,按时间顺序综合各史记载,叙述了从汉到清有关太上皇情况,使人对这一历史事实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廿二史札记》的另一特点是考据与义理相结合。康熙乾隆时期,清廷屡兴文字狱,一些士人不敢冒身家性命之险,遂远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考据学兴盛。有的在考据时,仍从事于经学、历史学的研究,并未受繁琐考据的束缚。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和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虽都被认为是清代最有名的三大历史考证名著。但赵翼的考证又与钱大昕和王呜盛等人的考证不同。钱氏的《廿二史考异》局限于文字校勘和名物训诂,王氏的《十七史商榷》则囿于对典章制度的论述。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则不仅有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而且也有自己的评论。赵翼首先对各种吏书的编写方法、史料真伪等加以评论,对这些史书的某些特点、优点加以突出赞扬,对其缺点、疏忽加以批评。他对曲笔、讳饰表示反感,而提倡直书、实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大胆地加以评论。例如在《后魏用刑杀太过》条,赵翼揭露后魏统治者刑杀太过,动则族诛,株连甚广,滥杀无辜,因此反对族诛法。在《胡蓝之狱》条中,他还着意揭露了明太祖为了保卫皇权而屠杀功臣,实际上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家天下”的丑恶本质。可见赵翼写《廿二史札记》并非为考据而考据,而是希望通过考据评论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他对古代政治几乎没有多少肯定的结论.多半是对其黑暗腐朽面进行揭露和指责。这些都表明《廿二史札记》超过了一般的考据学著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赵翼生活在清朝由盛转衰的乾嘉时代,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比较尖锐,他摄于清朝文字狱的淫威,因此不敢直接涉及当时的政治,甚至为此而不惜扭曲自己思想,他在评论宋、金关系时,居然对秦桧的投降行径表示赞同,认为北宋的亡国原因在于不与金“修好”,他还斥责明末主张抗清的官僚为“书生误国”,认为他们应该联合清朝镇压农民军。其外,他还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天命所决定的,说:“国之兴亡,全系天命”,这种天人杂糅的历史观以及书中存在的其他不足应加以注意。
评:考证分析廿三年,“参互较核”大贡献;
归纳组织映真相,精评考据义理兼。
《十七史商榷》,考证著作,一百卷。清王鸣盛撰。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前。
王鸣盛,字凤喈、西沚,号西庄,生于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江苏嘉定人。出身于明司业逢年之家,幼敏慧过人,曾从沈德潜受诗,又从惠栋问经义,遂通汉学。乾隆十九年(1754年)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桑擢侍读学士,充福建乡试正考官。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因坐滥支驿马,左迁光禄寺卿。旋丁内艰,不再出仕。
鸣盛性俭素,无声色玩好之娱。晏坐一室,明唔如寒士。钱大昕为其妹夫,常相互研讨学术。工诗,大抵以才哺学,以韵达情。古文不专一家,用欧、曾之法,阐许、郑之义,有《诗文集》四十卷。著《尚书后案》三十卷,专述郑康成之学。又著《周礼军赋税》四卷,发明郑氏之旨。撰《蛾术编》一百卷,有说录、说字、说地、说制、说人、说物、说集、说刻、说通、说系十目,仿王应麟、顾炎武之意,而援引尤博。
《十七史商榷》,“商榷者,商度而杨榷之也”。十七史之名,初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后周书》、《隋书》十三史,再加上《南史》、《北史》、《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