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雷:记录中国30年是一件浪漫的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阎雷:记录中国30年是一件浪漫的事   春节前一周,大部分时间里,阎雷(Yann Layma)都坐在家中那张舒适的沙发上,一遍遍向来访者讲述他因为16岁时做的一个梦而全然改变的人生。   他刚刚过完52岁生日,前额光秃,头发花白,肚子凸起,眼神中有一种平静而又坚定的力量。法国人特有的大鼻子轻易就泄露了他个性中倔强的一面。   他喜欢用浅显的汉语缓缓道来他的故事:一个法国少年在梦中与中国发生关联,23岁时来到中国,近三十年间持续用镜头为中国画像,为中国人画像―而随着他最新摄影集《昨天的中国》的出版,更多人的好奇心和感触被激发了出来。   1980年代中期,坐在天安门广场路边休息的女人倦怠、无奈的神情;北京大学宿舍里学生的沉思;长途火车的硬座车厢里,光线斜照中,乘客们或喝酒、或打盹、或打牌、或站立四望……中国人的日常、中国人的情感,那些微小的、与我们擦肩而过的琐碎细节,在阎雷的镜头里,刹那间让我们与过去联接。   很多人好奇,一个外国摄影师,为何能够将我们的过去那样完整地、真实地,以一种朴素的美感,保存在他的镜头里,并且,他竟然好像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阎雷的同行荒木经惟说,于他而言,所谓摄影,即是人生。这句话,可借用于阎雷身上。当他循梦而来,经年不辍挂着相机游走于中国的城市与山村时,他的人生,已然定格。他把这一切,称为“一件浪漫的事”。   可能你梦见你生活的路线了   法国西北部,隔着英吉利海峡,布列塔尼半岛与英国遥遥相对。阎雷于1952年出生在这里,他的母亲是当地人。阎雷的法文名字叫扬?莱马。“扬”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名字,意思类似于英文名字“John”。布列塔尼人似乎天然地是艺术的。同时,布列塔尼人也固执。法语里有一句话,叫布列塔尼人的头像,以此喻固执。   阎雷的父亲是图尔人。阎雷在图尔长大,但他更喜欢称自己为布列塔尼人。他的父母是画家,从小教他怎么看画面,看内容。“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这让他自此敏感并着迷于色彩和光线。   8岁时,父母在阎雷的卧室里挂了一幅4米长的世界地图,“这让我一直在做梦,想要看世界。”9岁时,每个月阎雷都要和父母一起看人文纪录片,碰到有纪录片现场放映,父母还会带上他去和导演见面,请他们签名。   11岁起,阎雷开始阅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人文、地理摄影有了最初的了解。12岁时,阎雷和父母到埃及旅游,惊异于那一片古老而原始的大陆超出了自己的认知,在金字塔下,他对父亲说:“我要用一生去旅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始,“Hitchhiking”(搭顺风车去旅行)在欧美成为风潮。 十四五岁的阎雷开始独自上路,他的第一站是西班牙和摩洛哥。其后,他去到美国,搭车横跨北美。这段经历充满了艰险,却也从此让他对于去到远方不再害怕。   从美国回来,临近17岁生日,十天时间里,因为时差没倒过来,阎雷一直睡不着觉。这期间,他连着“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当时,法国《国家地理杂志》刚刚出刊,中国刚刚放开外国人旅游签证。这两件事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融入到阎雷的梦中。在梦里,他看到自己背着相机,去到中国拍照。   “像是有一个比我的生活还重要的事情在叫我。”阎雷从梦中强烈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阎雷把这个梦告诉了一个比他年长15岁的朋友,他称其为“师父”―一个精神病医生。师父帮他找到进修中文的巴黎东方语言学校,并送给他一台当时最新款的胶片相机。 他告诉阎雷,“我来帮你厘清生活的路线。可能你梦见你生活的路线了。”   从此,阎雷边学摄影边进修中文。同时,他也学习国际贸易。“艺术家的生活是很困难的,中文是我学习的第四种语言,如果我懂四种语言,又懂国际贸易,摄影不成功的话,我还会找到另一个生存之道。”   1984年,渴望成功的阎雷盯上了爱丽舍宫。“因为没有人拍过爱丽舍宫的专题故事,就想到说,噢,如果我们能把它像一个棕子一样剥开来让大家看,这样也许会成功,会很有意思。”   通过私人关系,阎雷找到了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的秘书,进而见到了密特朗。阎雷清楚地记得那次见面。“总统看着我,问,你多大年纪?我说,22岁,总统先生。你22岁吗?那行吧。总统说。”   于是,阎雷获准自由进出爱丽舍宫,为密特朗拍摄了一年政坛生活。这一年的时间里,阎雷不断求教于几个师父:“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 (Marc Riboud),还有一个供职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印度裔摄影家。“把我的作品给他们看,让他们给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从这些大师身上,阎雷学到了不少东西。他由此进入世界摄影界,《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报》、《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媒体与他开始了合作。   拎着中国故事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