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即刻起搏参数的临床研究.docVIP

右心室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即刻起搏参数的临床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右心室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即刻起搏参数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与被动电极起搏二者之间起搏参数的差异。方法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186例,其中93例为右室间隔部主动电极起搏,93例为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于植入时测试单极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所有患者的起搏脉宽均为0.42ms。结果 有效起搏时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比较起搏阈值无显著差异(1.19±0.25 vs 0.98±0.25)V(P>0.05),被动电极组感知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感知(8.57±5.08 vs 7.69±4.21)mV(P0.05),被动电极组阻抗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阻抗(718.60±239.50 vs 656.88±165.47)Ω(P0.05)。结论 被动电极即刻感知优于主动电极,阻抗则高于主动电极。   【关键词】主动电极被动电极 阈值感知阻抗   随着对右室心尖部起搏不良效应的认识和关于优化起搏位点的研究,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1],关于主动螺旋电极与被动电极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本研究对186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一个回顾性分析,探讨主动螺旋电极与被动电极即刻起搏参数的可能差异。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2003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符合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86例,剔除CRT、ICD、心肌梗死和扩张性心肌病病人。其中主动螺旋电极起搏患者93例,被动电极起搏患者93例。   1.2材料所有患者植入的主动螺旋电极型号为5076、1388T 、1688T、1888T、ICF09、。被动电极型号为4023、4074、4092、1646T、Selox ST 60。   1.3试验方法   1.3.1植入电极在局麻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X光指导下将被动电极导线头端送入右心室心尖部,将螺旋电极导线头端送入右心室间隔部并旋出螺旋固定,持续有效起搏10分钟,然后均采用Medtronic5318分析仪测试起搏电极导线参数,脉宽固定为0.42ms,分别测试单极起搏时电极导线的阈值、感知及阻抗(见表1), 参数在正常范围内则固定电极导线。   1.3.2植入脉冲发生器待起搏电极导线固定后 ,将电极导线尾端与脉冲发生器连接,脉冲发生器埋置于胸前皮下人造囊袋中,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加压包扎。   1.4 统计方法采用 SPSS11 .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有效起搏时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比较起搏阈值无显著差异(1.19±0.25 vs 0.98±0.25)V(P>0.05),被动电极组感知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感知(8.57±5.08 vs 7.69±4.21)mV(P0.05),被动电极组阻抗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阻抗(718.60±239.50 vs 656.88±165.47)Ω(P0.05)。   3讨论   右心室心尖部 (Right ventricular apex ,RVA)处因肌小梁丰富,被动起搏电极导线易于固定且脱位率低,为临床最常用的起搏部位[2]。但长期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右室心尖部起搏提高心率以外的临床作用并不满意,因右室起搏脉冲由心尖向室间隔逆行传导,长期的 RVA起搏会改变双心室电同步性 ,引起心室内电激动和收缩顺序异常 ,导致起搏局部和临近部位心肌细胞排列紊乱、退行性变、钙化、心肌肥厚等心肌重构变化可导致心功能减退、产生其他快速心律失常[3~5]。目前,心脏起搏技术向着尽可能模拟正常心脏激动和传导顺序的方向发展,右室间隔部( 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 RVS)起搏比较符合这一趋势,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右室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不易固定,主动电极因有螺旋易固定。   本研究将右室间隔部主动电极与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感知及阻抗较高,起搏阈值无统计学差异。间隔部因肌小梁少,被动电极导线不易固定,只能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螺旋电极导线为心肌起搏,而被动电极导线为心内膜起搏,可能是造成植入时起搏阈值不同的主要原因。螺旋电极的即刻感知较被动电极的低,可能与螺旋电极进入心肌造成局部心内膜及心肌即刻损伤、充血、水肿,有效起搏接触面积相对减小,所以感知变低,而被动电极与心内膜直接接触,局部即刻急性损伤及水肿轻,有效起搏接触面积相对较大,所以感知要高。被动电极的即刻阻抗大可能与心脏的搏动导致被动电极的局部移位有关,从而导致被动电极阻抗的离散水平偏大(标准差s=239.5Ω),长期的相关随访显示被动电极与螺旋电极的阻抗无统计学差异[6,7],所以间隔部主动电极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宿燕岗,葛均波.生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