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十六.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论十六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一、王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两汉。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也叫韵书时期。 这一时期的语音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里,因此而形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一学科也叫今音学。 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五四)以后。 二、双声叠韵: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现代汉语 : 珍珠 zhēnzhū 声母:zh 光芒guāngmáng 韵:ang (韵头不同也算叠韵) 古今音比较 不同的例子: 芣苢 之部 叠韵 知识 支职 不叠韵 微妙 m 双声 威望 零声母,m 不双声 相同的例子: 辗转 叠韵 栗烈 双声 三、中古三十六字母 表示中古聲母系統的36個代表字。唐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而成36字母。 今之声母,古曰声、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五音、七音两类。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唇音 帮滂並明 (重唇) 清唇音 非敷奉微 (轻唇) 唇齿音 舌音 端透定泥 (舌头) 舌尖音 知彻澄娘 (舌上) 舌面前音 齿音 精清从心邪 (齿头) 照穿床审禅 (正齿) 牙音 见溪群疑 喉音 影晓匣喻 半舌 来 半齿 日 三、上古三十二字母 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首先提出的两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 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无唇齿音 钱氏认为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 *《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 此外,一些地名的讀音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根據這些地名的讀音也可以確定古無輕唇音。例如: 費: 舊讀bì(滂),春秋魯季孫氏封邑。“費”屬敷母。 阿房宮: 音ē páng(並) gōng,秦宮名。“房”屬奉母。 逢澤: 音páng (並) zé,古澤藪名。“逢”屬奉母。  2、古无舌上,指两汉前无舌面前音。 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 *《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國。” 《詩》:“實惟我特(定)。”《釋文》:“《韓詩》作‘直’(澄),云相當值也。” 《汉语史稿》上古6类32个声母(544页) 双声联绵词 唐棣 流离 蝃蝀 蝤蛴 蒹葭 萑苇 町疃 蟋率 颉颃 踊躍 匍匐 踟蹰 说怿 挑达 邂逅 颠倒 趋跄 拮据 参差 玄黄 黾勉 燕婉 燿燿 仓卒 叠韵联绵词 崔嵬 苤苢 朴樕 驺虞 芄兰 扶苏 勺药 沮洳 蜉蝣 仓庚 菡萏 绸缪 婆娑 栖迟 敖游 逍遥 虺隤 差池 婉娈 恺弟 猗傩 窃纠 忧受 夭绍 偃蹇 徘徊 双声兼叠韵 辗转 契阔 蔽芾 觱发 栗烈 厌邑 伊威 蟏蛸 逶迤 五、关于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指古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教材P546)。 按照教材的定义,古音通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用字通假,二是六书假借。 1、用字通假:即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或音近字。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 八月剥枣。——《七月》。 剥,《说文》:“剥,刻割也。”剥,是攴的通假字。攴,意思是“小击”。)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信与屈相对,本用伸)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蚤”就是通假字,本字为“早”。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