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End * 四 吸附传质机制与吸附速率 吸附质由流体主体扩散至固体吸附剂的外表面,称为外扩散过程。 吸附质由吸附剂的外表面进入吸附剂的微孔内,然后扩散至固体的内表面,即内扩散过程。 吸附质在固体内面上被吸附,称为表面吸附过程。 吸附传质机制 吸附质由流体主体传递至吸附剂颗粒的内表面并被吸附的过程可看成由以下3个阶段串联而成: 四 吸附传质机制与吸附速率 吸附速率 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量称为吸附速率 外扩散吸附传质速率方程式: 为吸附时间,s; 为吸附速率, kg/(kg.s);kF为流体相两侧的对 流传质系数,m/s; 为吸附剂颗粒的比表面积,m2/kg;C为吸附质在流体 主体中的浓度,kg/m3;Ci为吸附质在吸附剂颗粒外表面处的浓度, kg/m3 四 吸附传质机制与吸附速率 2.内扩散吸附传质速率方程式: kS为固体两侧的传质系数,m/s;q为吸附吸附剂颗粒中的平均 吸附量,kg/kg;qi为与吸附剂颗粒外表面上的与吸附质浓度 Ci成平衡的吸附量, kg/kg。 内扩散包括吸附质分子在细孔内的扩散以及吸附质分子在细孔内表面的二次扩散。 四 吸附传质机制与吸附速率 3.总吸附传质速率方程式: C*为流动相中与q成平衡的吸附质浓度,kg/m3;q*为与流动相 中的吸附质C成平衡的吸附量,kg/kg;KF为以(C-C*)为推动力 的流体相侧的总传质系数,m/s;KS为以(q-q*)为推动力 的固体相侧的总传质系数,m/s。 由于吸附剂颗粒外表面处的浓度Ci以及与之平衡的吸附量qi很难确定,因此,吸附过程的传质速率用总传质速率表示: 五 吸附过程 1.接触过滤式吸附过程: 接触过滤式吸附通常在带有搅拌器的吸附槽中操作,分为单程吸附和多段吸附。 单程吸附适用于溶质的吸附能力很强,且溶液浓度较低的吸附过程。 多段吸附则可以处理浓度较高的溶液 五 吸附过程 1.固定床吸附过程: 接触过滤式吸附通常在带有搅拌器的吸附槽中操作,分为单程吸附和多段吸附。 单程吸附适用于溶质的吸附能力很强,且溶液浓度较低的吸附过程。 多段吸附则可以处理浓度较高的溶液 六 吸附剂的再生 1.热再生法: 吸附剂达到饱或者超过吸附容量时,必须进行再生处理,以达到重复利用。 利用加热的方法,使吸附质从吸附剂表面脱附出来,从而达到吸附剂再生的目的。 特点:可分解多种吸附质,基本没有选择性,再生效率高、时间短,应用范围广。 六 吸附剂的再生 2.溶剂再生法: 将吸附剂与另一溶剂接触,利用溶剂与吸附质间的相互作用,使吸附质转化为易溶物质而脱附,或从吸附剂上直接将吸附质置换出来,以达到吸附剂再生的目的。 特点:适用于可逆吸附,常用于高浓度、低沸点有机废水的处理。针对性较强,一种溶剂只能脱附某些吸附质,因此,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六 吸附剂的再生 3.生物再生法: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吸附剂表面所吸附的有机物质氧化成CO2和H2O,以达到吸附剂再生的目的。 特点:设备和工艺较为简单,适用于可生物降解的吸附质,需要较长的再生时间,吸附剂恢复的程度也有限,易受水和温度的影响,实际应用受到限制。 六 吸附剂的再生 4.氧化分解再生法: 利用氧化剂将吸附剂表面所吸附的各种有机物质氧化分解成小分子,从而以达到吸附剂再生的目的。常见的主要有湿式氧化法,在高温、中压下,以O2为氧化剂,将有机吸附质分解成小分子。 特点:再生时间较短,效率稳定,再生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些毒性较大的中间产物。 6.2 离子交换法 是指固相藕联的交换基团中的可交换离子与液相中的离子之间发生的可逆离子交换。离子交换剂中的可交换离子与周围介质中的离子交换后,本身结构不发生改变。 离子交换剂,包括阳离子交换剂和阴离子交换剂,而离子交换树脂是最常用的离子交换剂。 6.2离子交换树脂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的待分离组分,依据其电荷差异,依靠库仑力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利用合适的洗脱剂将吸附质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有阳离子交换树脂(HR)和阴离子交换树脂(RCl)。 HR+Na+ ==RNa+H+ 2RCl+SO42-==R2SO4+2Cl- 交换达到饱和后,需对交换剂进行再生。 “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创并发展了我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工业,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系统研究了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VIP
- 回话有招高情商回话术书本.doc VIP
- 【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课件.ppt VIP
- 沪教8AUnit6Ancientstories more practice-The story of 100,000 arrows 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
- 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研讨会:技术与工程领域总体介绍.pptx
- 2024年中考英语复习 并列复合句 讲义学案(解析版).pdf VIP
- 血常规结果解释ppt课件.pptx VIP
- 第16课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二册.pptx VIP
- 软件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pptx
- 成人脑室外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解读.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