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 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拟古之作。通过描写兰草和杜若随着时光流逝由盛而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美人迟暮的悲哀。 [鉴赏步骤]前四句写春夏之际,兰草和杜若红花紫茎,长势十分茂盛。一个“空”字,突出了压倒群芳的秀色。但是兰若幽独于空林,只能孤芳自赏,这含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后四句写秋风一起,兰若枯萎凋零,芳意荡然无存。这明显是从《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两句中化出,含有作者美人迟暮的感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因进言从随军参谋降为军曹。在从军失意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蓟北楼)。唐代的幽州是战国时燕国的故都,陈子昂登楼自然会联想到古时候燕昭王礼贤下士,与乐毅、郭隗、邹衍等贤才密切合作的故事。 [鉴赏步骤]头两句说前有燕昭王、乐毅那样的“古人”,后有象燕昭王、乐毅那样的“来者” ,惟独我这时候没有遇见。从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是虚写。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独立苍茫、怆然流涕的孤独形象,是实写。 [写作特色 ]此诗标题“登幽州台歌”,但既没有提到登临,也没有描绘幽州风光。全诗侧重于从时空方面来观照,在时空交叉点上突出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自我形象,人物孤独而苦闷,意境苍凉而悲壮。 从语言节奏说,前两句是对称的五言,但打破了一般五言诗句“上二下三”的节奏;后两句是六言,在句中用虚字,使之散文化。全诗读起来抑扬顿挫,句式既整齐又有变化,便于表现诗人奔放强烈的失意情绪,被称为“非诗非文”的作品。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文档评论(0)

yexi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