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七课《纪念刘和珍君》.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清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找出文章的线索, 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 文章思路的能力。 (2)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培养概括能力。 (3)理解本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诵读文段。明确课题,合作探究、分析材料,扣题成文。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研读法。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了解作者的思想;抓关键语句,揣摩品味,理清作者感情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 ⑴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⑵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 多媒体课件 4、课时设计:三课时 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即一到五节)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即六七节)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去《记念刘和珍君》(展示课题)。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出示鲁迅肖像,或观察教材右上角的鲁迅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联想。 2、关于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 3、背景介绍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无花的蔷薇》,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4、整体感知课文 ⑴ 听录音朗读,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大意,了解刘和珍其人其事。 ⑵学生口述刘和珍事迹品质精神,她是怎样一个女性?(学生口头回答,小结。) ⑶理解并把握课文线索。(向学生提问,要求思考。) 明确: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①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及要求引起作者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小节) ②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小节) ? ③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小节) ④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小节) ☆板书:? ①“痛心的回忆”(1—3小节) ②“愤怒的控诉”(4.5小节) ③“深沉的思索”(6小节) ? ④“热烈的讴歌”(7小节) 5、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第二课时) 1、导入语: 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理解鉴赏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 理解和把握一二节思想感情 ⑴诵读一、二两节。重点读第一节第3小节和第二节第1小节。 ⑵写作思路:写本文的缘起——学生“正告”,劝“我”写记念文章。 ⑶启发学生体会感情: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作为老师 前去出席学生的追悼会,——这是多么悲惨的事! ⑷提问思考: ①鲁迅在这里已把自己

文档评论(0)

pkaokqun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