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汉语).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字过多使用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且常见的一个重要的助词;但是,在荚汉翻译时,若过多使用则会影响译文的意思。本文是在分析了助词“的”使用过多原因的基础上,并结合有关的翻译理论和实例,就英汉翻译中助词“的”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计。   关键词:的;省略;使用过多   “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助词。在英汉翻译时,如果作者、译者稍不留意,“的”的出现频率会更高。“的”使用如此频繁,主要是因为其身兼多职,担负了其它字、词无与伦比的重任。诚然,现代汉语中,“的”不可或缺,但是使用过多,容易使简洁明快的汉语变得拗口,不利于意义的表达。【1】研究分析发现,造成“的”过多使用的原因很多,它的过多使用也会对英汉翻译产生直接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是在分析了助词“的”使用过多原因的基础上,并结合有关的翻译理论和实例,就英汉翻译中助词“的”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结构助词“的”的产生 古代文言作品中,存在极少数含有“的”的词语,如“无的放矢”、“众矢之的”等,这些词语中,“的”的意思是“箭靶中心”,除此之外,很少再有其他用法。显然,这里的“的”是名词,读作“弟”,不属于本文探讨范围。现代汉语中,“的”是助词,不能独立表意。《古代汉语法及其发展》一书中对其来历作了如下记述:“‘底’、‘地’在近代汉语写作‘的’,五代成书的《祖堂集》中,‘的’字还没有出现,其萌芽可能始于北宋。”【1】(P490)吕叔湘认为:“......当初‘底’、‘地’之分和‘的’、‘地’之分不同。现在是拿端语的种类来区分的,端语是名词,我们就在加语后面用‘的’;端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我们就在加语后面用‘地’。但在唐宋时代,‘地’字也用于名词的加语之后。”【2】(P125)后来,由于语音的演变,‘底’、‘地’最终统一于“的”。由此可以推定,“的”字大约产生于宋代。在《二程语录?十一》中有这样的话:“学是至广大的事,岂可以迫切之心为之?”【1】宋代话本《碾玉观音》(作者不详)中,也存在一些使用‘的’字的句子,如:“适才叫出来看郡王轿子的人,是令爱么。”【3】(P106)不过当时“的”字的使用频率很低。比如,在《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1400)中数千字方见一“的”。用目前的眼光看,很多该用“的”字的地方,不是省去了便是用“之”代替。这是因为该书基本上是用文白间杂写成,其中一些章节干脆照搬了史书原文。而在《西游记》(吴承恩,1504-1582)、《红楼梦》(曹雪芹,1715-1763)、《儒林外史》(吴敬梓,1701-1754)等作品中,“的”的使用有所增多。这除与作者注意运用口语化语言有关外,还与其出生年代、作品题材、成书过程等因素有关。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1)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能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因自小看见他长大的如此不俗,所以敬他、爱他,时常和他亲热地邀在草堂里坐著说话儿。【4】(P4-5) 上面212个字中用了7个“的”字,只有“惹的”相当于现在的“热得”,其余均作定语。但总体来讲,这个时期“的”字的使用率还不算高,并且,“的”、“地”、“得”的分工也不够明确,通常由“的”包办一切。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不管讲话,还是写文章,人们基本上摒弃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改用晓畅明白的白话文。“之乎者也”减少了,但“的、得、地”随之增多了。比如,余光中先生在评论“的”字过多使用时,引用了《荷塘月色》中如下几句话【5】(P137-138) (2)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一直被奉为范文,但以上54个字中竟有7个“的”字! 余先生将上述文字试着做了如下改动: (3)月光隔着树照过来,高处丛林的灌木,落下参差而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杨柳弯弯,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以上例子说明,结构助词“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可缺少。适当运用,能过使词间连接紧密,语气自然,意义清晰:反之,将会严重影响汉语清脆的语音、简洁的结构及晓畅的语义。 二、现代汉语中助词”的”使用过多的原因 (一)“的”是形容词标志   《现代汉语词典》对“的”的解释有五项:其中第一项的首条便是用在形容词后面,和形容词一起作定语。也就是说,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