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湖泊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②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 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④⑤ D.③⑤ D 反馈练习 如何才能更接近种群密度的真实值呢?答:尽量确保每一个个体被捕的概率相同。 客观上讲,二次被捕的概率降低,所求的种群密度偏大。 不能有大规模的迁徙或繁殖 *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虽然我国处于老龄化社会,出生率递减,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所以人口依然增长。17、19、20 24 种群密度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未来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而性别比例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次要依据 A.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 一般而言,对于分布不规则的种群,多个小样方取样比少数大样方取样效果好。 样方的大小:草本1m2 ;灌木16m2 ,乔本100m2的正方形为宜。 3) 选取样方 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 思考 B.取样的方法: 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计数原则:无论大小都要数,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该样方有多少株蒲公英? 4)计数 方框内+左边和上边及两边的夹角 ——蒲公英 —其他植物 9 (多选)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正确的是( ) ABC D将所有位于边界的个体都计算在内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单位:株/公顷,1公顷=10000m2)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70000株/公顷 练一练 除了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黑光灯诱捕法)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还能用样方法吗? 知识延伸 课P62 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2.估算法: ②标志重捕法 (5)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N1)作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总体密度。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一段时期,标志 个体与非标志个体混合 第1次 第2次 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生活 不能过分醒目 注意标记的时机 捕捉 标记 重捕 放回 计算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是什么? = 初次捕获标记数 重捕标志数 重捕总数 种群数量(N) = X 初次捕获标记数 重捕标志数 重捕总数 种群数量(N)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获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D 练一练 如何才能更接近种群密度的真实值呢? 答:尽量确保每一个个体被捕的概率相同。 不能有大规模的迁徙或繁殖 2、在调查一块1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1)该农田中田鼠的大概有多少只? (2)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为多少? (1)N总=(42×38)/12=133只 (2)种群密度=133/1=133只/hm2 练一练 由于第一次捕获后做上标记,重捕时此类个体被捕获的可能性降低,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增大 金版P50 第9题 练一练 (1)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名师点睛:种群密度调查数据的偏差分析(金P49) (1)偏高:一般情况下导致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比实际小的因素,最终都导致调查数据偏大,如被标记的个体不容易捕获、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