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卢梭《忏悔录》浅析   摘 要:《忏悔录》是卢梭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忏悔录》思想内容与艺术上的特色,揭示其对世界其他自传体和回忆录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卢梭 《忏悔录》 自传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现代民主政治的奠基者,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当过学徒,自学成才,29岁时来到巴黎,先后发表了政论《论科学与艺术》(174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855)和《社会契约论》(1762),小说《新爱洛伊丝》(1761)、《爱弥儿》(1762),同时经历了与百科全书派从合作到反目成仇的过程。晚年他遭到政府和教会的迫害,在流亡期间开始写作《忏悔录》,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   在卢梭悲惨的晚年,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忏悔录》这一部掺和着辛酸的书了。   1762年,他50岁,刊印他著作的书商马尔克-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毫无疑问,像他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走过了漫长、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赫赫、硕果累累的人物,的确最适宜写自传作品了,何况他的生活经历还那么丰富多彩和充满戏剧性。但卢梭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显然是因为自传将会牵涉一些当时的人和事,因此他拒绝了。然而,等到《爱弥儿》出版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大理院下令焚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他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生活。对他来说,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已经是够严酷的了,更沉重的一击又接踵而来:1765年出现了一本题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小册子,对卢梭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了攻击。卢梭眼见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为一个千古罪人的危险,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于是在这一年,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写作《忏悔录》。   他在《忏悔录》中开门见山地宣称:“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效仿的艰巨的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的面前。这个人就是我。”[1]这段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的著名开篇定下了全书抗辩的基调。这表明卢梭要以一个真实、完全、高贵的自己坦然站在阳光之下、大地之上与世人面前。因此就体裁而言,《忏悔录》是一种大胆的革新,它既是回忆录,也是日记;既是自传,也是小说,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是传记文学中史无前例的杰作。   《忏悔录》分为上下两卷,是卢梭对自己生平的反思。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上下两卷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上卷中,作者怀着天真和热情,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坦白自己幼年时的缺点和错误,对所目睹的各种人物,特别是对平民百姓进行描写,笔调坦率明快。而在下卷中,主要叙述到巴黎后的经历,把他与之交往、关系密切的人搬将出来。他一面在承认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一面也坚定不移地对他认为是造成他种种不幸、种种磨难的那些人大加贬损,毫不留情地鞭笞他们,因此情绪比较阴郁和压抑。   卢梭在《忏悔录》中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前,说出他的隐私,道出他的隐情,以近乎精赤条条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不仅客观回忆了自己五十余年中的种种善行,也历数了自己的种种劣迹。应该承认,《忏悔录》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忏悔录》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是维护人权和尊严的宣言书。卢梭的忏悔既是在解剖自己的灵魂,向世人作自我辩护,同时也是在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   卢梭关于“人”的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人性论“。“自然人性”是卢梭所认为的人原本应有的纯朴善良天性,人性本身是善的,正因为它是顺乎自然的;社会使人变为邪恶,正因为它是违背自然的。他指出是文明社会使人变坏和堕落。在《忏悔录》中卢梭讲述了自己的善良本性: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给了他崇高的思想,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污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使他受到了腐蚀。卢梭通过一生的坎坷遭遇,无情地控诉了专制社会对人的腐蚀和迫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卢梭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个性解放,在当时有它积极的一面。   《忏悔录》所揭示的个性解放的思想,为包括浪漫主义在内的整个19世纪欧洲文学确立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和一类人物性格特征,即“以个人反抗社会”。受卢梭影响,歌德塑造了维特的形象,在维特身上,个人的天赋才能和丰富感情与鄙俗社会环境的压抑发生冲突,最后他以自杀来表示反抗。夏多布里昂的勒内,就是“改写后的卢梭”,[2]因与时代格格不入而实行自我放逐,成为风行一时的“忧郁的漂泊者”形象的始祖。司汤达《红与黑》里的于连“这整个形象也是从卢梭的《忏悔录》那里学来的”,[2]这个平民出身的青年在对社会进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