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药叉女像对唐代敦煌石窟女性造像的影响.docVIP

印度药叉女像对唐代敦煌石窟女性造像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度药叉女像对唐代敦煌石窟女性造像的影响   摘 要:随着印度佛教艺术东传中原,药叉女神对中国敦煌石窟艺术中的女性造像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代敦煌石窟壁画中,女性的体态呈现出摆动的“S”状曲线,充满节奏感和动态感。女性服饰妩媚而开放,这些美艳动人形象的源头都可溯源到印度的药叉女。只不过女性的体态减少了过激的动势,而具有中国式的优雅和谐。本文想要试论的就是印度药叉女对中国唐代敦煌石窟中的女性造像的影响。   关键词:药叉女;敦煌石窟;菩萨;乐舞伎   谈到中国的女性形象,永远是一个古老却又崭新的话题。女性的审美标准从汉代的道德美,到魏晋的精神美,再发展到唐代的感官的女性美,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在唐代石窟壁画中有大量的艳丽且妖娆的呈现S形曲线的女性造像,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其中又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才演变成这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唐朝以前的女性造型属于教化类作品,如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等,像顾恺之的《烈女任智图》这类作品不是表现女性美而是女性道德规范的泛化。女性的美是从礼教的立场上评价的美,体现“美德”,这样的道德是为女性教育服务的,更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但是,到了唐朝出现了新的女性审美。也就是“感官美”――在画面上已经失去了“教化作用”而变成了“被欣赏的对象”的女性审美。唐代女子造像的面短而艳、衣着开放,罗裙装华贵、繁缛的装饰和S形的人体曲线在各大石窟壁画乃至墓室壁画和卷轴画中出现,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之一:源于在北朝动乱时期,汉族往北方流动与北方民族进行融合形成的两种文化的结合。隋唐时期的汉族是以汉族为父系、以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而在北朝的鲜卑文化中,妇女普遍受到尊重,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尚未形成,妇女所受束缚较少,期间甚至残存着一些母系社会的流风余韵。北方民族的壮美改变了女性以弱为美的审美标准。原因之二:唐代女性造像的塑造是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南朝佛教人物画家张僧繇。随着中外交流,特别是梁武帝时与天竺交往的频繁,中印两国信使往来不绝,南方“秀骨清相”的审美观受到冲击,张僧繇顺应时代潮流,创作风格形成了“面短而艳”的“张家样”风格。张式风格在容貌上“殊方夷夏”、中外兼容,呈丰满的脸型与体形;在具体表现手法上,以书入画、采用了凹凸法和传统书法的笔致。唐代盛行的“?丽丰肥”的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张的影响。吴道子在“张家样”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吴家样”,周?又改为“周家样”,吴周二家摆脱了天竺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外来样式完全被消化吸收了。   在此,有必要阐述一下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1]第一次浪潮是中国汉晋之际发生在长江沿线的南方传播系统。随着贵霜王朝达到全盛,佛教美术传到了中国。又随着贵霜的衰微混乱,中国佛教造像也随之冷寂。第二次浪潮是南北朝时期,恰逢古印度的笈多王朝。中国南方造像初传冷寂之后,通过西北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内地。从新疆到山西的云冈、河南的龙门。就石窟而言,印度有阿旃陀,中国有克孜尔和敦煌石窟。第三次浪潮是印度佛教密宗在中国的传播。密宗佛教盛隆于玄奘归国之后,主要流行于波罗王朝。佛教在理论上虽一味地攻击贬低女性,但在实际传播上,并不一定执行这一原则。产生佛教的印度原本就有深厚的生殖崇拜文化积淀,佛教创立后,也以其巨大的渗透力融入佛教之中。不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女性人体美的存在因为欲望被激起,但没有得到满足。佛家之所以视女性为修行的洪水猛兽,原因正在于她们太美了,生怕自己经受不住美色的诱惑。为了淡及欲望就把她转化为威力鲜花的对象,去欣赏她。因此,佛教贬低女性,但在某些方面却也宣扬描绘了女性之美。女人的美――自身的美,装扮的美,在古印度就有了一标准:丰乳、细腰、肥臀。沉甸甸的珠宝项饰,重叠的手镯,松松系在肚脐下的联珠腰带。   印度佛教艺术中的女性形象,最早可溯源到巴尔胡特?堵波遗址,塔门侧著名的旃陀罗药叉女,上身裸露,胸部丰圆,身体呈三道弯状;桑奇大塔中的药叉女形象,是印度艺术中女性人体美的标本,夸张的表现女性浑圆的乳房,丰满的臀部,粗壮的大腿,并与身体大幅度扭曲的动态相结合,体现了女性生命的活力;马图拉出土的大量裸体药叉女,姿态妖艳,肉体丰满,扭动的腰身,变幻出迷人的千姿百态。这些充满性感刺激的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随着佛教艺术东传中原,对中原的绘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只不过在中原画师的笔下,女性的体态减少了过激的动势,而具有中国式的优雅和谐。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新疆克孜尔石窟中,女性的体态呈现出摆动的“S”状曲线,充满节奏感和动态感。女性服饰妩媚而开放,这些美艳动人形象的源头都可溯源到印度的药叉女。药叉女在印度神话中是花树的精灵,生殖的女神。(以下是药叉女在印度发展的几个阶段和代表作。)   印度佛教艺术中的药叉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