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docVIP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 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新中国 C.民国 D.清朝 2.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 ) A B C D 3.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来源:Z.xx.k.Com]. 在清末民国初年,在社会不可能出现的是 A.民国成立时孙中山自称“朕” .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 .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相片 D.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菜”[来源:学科网]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你认为最合适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 ) A.汽车 B.火车 C.轮船 D.飞机 9. 请你仔细欣赏下面图片。从图片中你能汲取哪些信息 ( )[来源:学科网ZXXK]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 年份 人力车[来源:学|科|网Z|X|X|K]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 14.中央台电影频道网址/bbs,网址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权力大,万般提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江苏省历史上第一份报纸《江苏时事报》出版,,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开阔视野? 关注国事? 减少文盲? 传播新知A.??? B.??? C.??? D.[来源:学_科_网Z_X_X_K]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来源:Zxxk.Com] 材料二 [来源:Zxxk.Com]材料三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3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3分)[来源:学科网ZXXK]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2分). 22.(1)原: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2分)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1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