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哲学文化 第一节 儒家哲学 一、儒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德国雅斯贝尔斯:“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约在前800年至前200年间,人类精神的基础,同时独立地奠定于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今天,人类仍然依托与这些基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铁器的使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大量开垦,需要劳动力。 2、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3、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4、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5、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6、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诸子百家,儒、墨、道、法、名、阴阳 、农、纵横、杂、小说 二、孔子生平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生平事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生平经历 1、鲁国的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周礼尽在鲁矣 2、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委吏”与“乘田”、十五“志于学”。 3、“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4、鲁→齐→鲁(55岁)→卫→宋→陈→蔡→楚→鲁(68岁) 5、晚年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 1、“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仁”是“礼”的依据,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基础,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1)“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2)“仁”即“爱人” 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以“仁”治天下 “苛政猛于虎也” (4)“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孔子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 “小康”: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这是初步贯彻“仁”的精神的社会。 2 、“礼” 礼:本来是一种用于宗教祭祀的仪式——“仓廪实然后知礼仪”——周公“制礼作乐”——演变为规定政治秩序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演变为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准则。 礼仪制度实际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概念。郭沫若:“礼,大言之,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风美俗。”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即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尧曰》),反对“过”与“不及”,要把握“度”。 “君子和而不同” 、“和为贵” 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