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孟子人才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约公元前370—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是孔子的孙子孔伋(jí)的弟子,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是孔子后的儒家集大成者,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据汉代刘向《列女传》记载,孟轲小时,孟母为教育他成才,曾因选择优良的环境三搬其家,终于把孟轲培养成一代大儒。《三字经》上说“昔孟母,择邻处”,就是说的这件事。 ? ? 孟子学成之后,曾带领弟子周游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宣传并企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均未被采纳,后回到家乡聚徒讲学,并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齐整理自己的游历和辩难的内容,来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现存《孟子》七章,是研究孟子学说较可靠的资料。 ? ? 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民本”思想,他说“保民而王”,“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并进一步指出,对“桀纣”一类的坏国君,是可以杀掉的。他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性和民主性的。因此治理国家,他主张法先王“施仁政”,对老百姓要“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他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衅(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都是一些至理名言。 ? ? 在人才思想方面,孟子发展了儒家的观点,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 ?(一)孟子认为“尊贤”是治国之本,是“仁政”的标志。他指出国家“不用贤则亡”,“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养士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他把能否任用“贤才”摆到国家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任用“贤才”,天下之士都会高兴,还能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 ? ?(二)在教育方面,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即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内心都具有“仁、义、礼、智”四种良能。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wù)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熔铸)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他认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部加到我身上的,是我本身固有的,只要保住它,不让它丢失,就能成为圣贤。因此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就是把丢失的本心(仁义礼智)找回来;因此,他特别反对“自暴自弃”。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孟子提出的“人皆为尧舜”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是符合现代教育论的。尽管他是唯心主义的。我们现在的口号是:人人都可以成才,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不是和孟子的观点很相似吗? ? ?(三)在培养人才与造就人才方面,他提出了比他的前人更为先进的观点:在实践、苦难中磨炼出人才。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sup]①[/sup],所以动心忍性[sup]②[/sup],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大意是:上天要降大任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内心经受痛苦磨炼,让他的筋骨(身体)受到劳累,体肤受到饥饿,经受贫穷之苦,事业的进行中会出现许多干扰和阻碍,这样才能使他内心警觉,性格坚强起来,从而增长他的才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的道理。这段话至今也很有教育意义。孟子还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在实践中不断出现过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一个人成熟起来。他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告子》下)忧患能激励人的斗志,反而能“生”;安乐的生活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得“死”。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 ?(四)孟子肯定古代的禅让制,反对世袭制,明确提出“传贤不传子”的原则。在选拔人才方面,他主张把地位低而有才能的提拔上来,“使卑逾尊,疏逾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使疏远的越过亲近的。但是“进贤”要慎重,要经过国人评议,还要经过实地考察。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梁惠王》下)国王身边左右的大臣说“贤”,那是不可靠的,要“国人”都说“贤”,还要通过实践的考验,确实表现出才干,然后才能任用他。选拔人才,注重在实践中考察,这是比较先进的观点。 ? ?(五)在教育方法上,孟子注重素质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问答者,有私淑艾(yì治也)者[sup]③[/sup]。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可用雨露滋润禾苗的方式感化他;品德差的,就要加强他的品德培养;才能差的,就要着重培养他的才能;知识差的,可用解疑答难的方法丰富他的知识;不能登门受业的,教师可用自己的人格品德去影响他。这些观点和方法,即使在教育发达的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 ?(六)在成才方法论上,孟子第一个提出“养气”说。他说:“我善养吾浩然

文档评论(0)

wGuPFKYiR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