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革热 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科 陈 玲 概述一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本病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临床分三种类型: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后两型病死率较高。 概述二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us)黄病毒属(Flavirus),包括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显。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概述三 我国最早有关登革热的记载是1871年厦门登革热流行。 1976年在援外人员中发现二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次发现的登革热病例。 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 概述三 198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登革热流行,流行地区主要为海南岛,共报告病人近44万,死亡64例。本次流行我市合浦县共报告病例数1353例,死亡1例。 1981年的流行实际上1980年流行的继续,全国只有广东(当时海南岛属广东省管)有病例报告。 1985年再次发生登革热流行,也是建国以来发生的第二次大流行。流行的中心在海南岛,共报告病例15万多。 概述三 1986年广东广西流行病例数近12万。 1987年广东流行病例数3万余。 1989年海南流行病例数7千余。 此后每年都有局部小范围流行。 概述四 1986年9—11月我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 发病波及造船厂、渔机厂、水运公司、边检站、桂皮仓五个单位和多个居民点,病人106例,发病率为12.6%,无死亡。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6岁,男性72例,女性34例,男女病例之比为2.1:1,9月15日发生首例,10月下旬高峰,11月中旬终止,流行持续66天。 概述四 采取综合性灭蚊措施后,病例迅速下降,十天左右终止流行。 这也是目前为止北海唯一的一次登革热流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 流行特征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流行特征 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 流行特征 3.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匿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 流行特征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临床表现 潜伏期 本病感染潜伏期为2~15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