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沿革 1.关于病名:《难经·五十八难》 首载。 2.关于治疗:1)不可发汗—治在太阴 2)治湿利小便 3. 全面认识湿温: 《湿热病篇》—湿温病的专著。 《温病条辨》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一)病因:湿热病邪 (二)发病条件: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内因:天暑下逼,地湿上腾 外因:脾胃易伤运化失司,内湿停聚。 二、病机演变 二、鉴别诊断 1、暑温兼湿:暑温兼湿又称暑湿,与湿温均属湿与热相夹为患,且也发生于夏季。二者之鉴别可参暑温章。 2、湿阻:湿温和湿阻均可见于夏秋季节雨水较多之时,但湿阻为湿邪郁阻脾胃而引起,临床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为主证。虽然也可见到身重肢倦、脘腹胀满、饮食无味、中满不饥、便溏、苔腻等类似湿温的临床表现,但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更无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 3、阴虚发热:属内伤杂病。 辨 证 论 治 一、辨治要点 (一) 辨证要点 1、辨湿热轻重:身热、口渴、舌苔。 2、辨病变部位:辨别邪在三焦的不同部位; 3、辨证候的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或纯虚无邪。 (二)治则治法 治则-祛湿清热 治法:1.三焦分治 2.分清湿热 3.扶正祛邪 4.宣气机,利小便 (三) 治疗禁忌 1、初起三禁: 禁汗 禁下 禁润 2、禁寒凉败中 二、常见证型诊治 (一)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 2、邪阻膜原 3、湿困中焦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2、邪阻膜原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 辨证要点:寒甚热微、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 病 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治 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 药: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3、湿困中焦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 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苔白腻、脉濡缓 病 机:湿困脾运,气机郁阻。 治 法:燥湿化浊。 方 药:雷氏芳香化浊法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临床表现:少腹硬满,大便不通,神识如蒙, 苔垢腻。 辨证要点:少腹硬满、便秘、神蒙、苔垢。 病 机:湿热浊邪郁结肠道,气机痹阻,传导 失司。 治 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方 药:宣清导浊汤 湿阻肠道神志异常与热入心包鉴别 神昏程度较重,谵语或昏愦,热入心包 并有灼 热、舌蹇、舌绛。 神昏 湿阻肠道 神昏程度较轻、昏蒙,并有 便秘、腹满、苔垢。 湿阻肠道与阳明腑实鉴别 腹满且硬痛拒按,潮热黄厚焦 燥,可见谵语 阳明腑实 便秘 腹满 湿阻肠道 神昏 腹满但不甚痛、无按痛,苔 垢腻,可见昏蒙 1、湿热困阻中焦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病 机:湿热交蒸,郁阻脾胃 治 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方 药:王氏连朴饮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舌苔黄腻, 脉濡滑而数。 辨证要点: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并伴有湿热 内蕴之象. 病 机:气分湿热酿蒸成痰,痰浊蒙蔽心包 治 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方 药: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与热闭心包证的鉴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