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屈与楚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与特点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 一、先秦 离骚 第一 屈原 九辩 第二 宋玉 纂辑者可能是宋玉。此为《楚辞》雏形。 二、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增辑作品七篇: 九歌 第三 屈原 天问 第四 屈原 九章 第五 屈原 远游 第六 屈原 卜居 第七 屈原 渔父 第八 屈原 招隐士 第九 淮南小山 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三、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 招魂 第十 宋玉 九怀 第十一 王褒 七谏 第十二 东方朔 九叹 第十三 刘向 增辑者为刘向。 四、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 哀时命 第十四 严忌 惜誓 第十五 贾谊 大招 第十六 屈原或景差 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五、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 九思 第十七 王逸 增辑者为王逸。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即: 离骚 第一 屈原 九歌 第二 屈原 天问 第三 屈原 九章 第四 屈原 远游 第五 屈原 卜居 第六 屈原 渔父 第七 屈原 九辩 第八 宋玉 招魂 第九 宋玉 大招 第十 屈原或景差 惜誓 第十一 贾谊 招隐士 第十二 淮南小山 七谏 第十三 东方朔 哀时命 第十四 严忌 九怀 第十五 王褒 九叹 第十六 刘向 九思 第十七 王逸 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 风骚并称,由来已久,为诗歌创作之典范。如宋代朱熹云,“三百篇,性情之本。《离骚》,词赋之宗。学诗不本于此,是亦浅矣[ ]。”所以,一般言及《楚辞》之特点,则必举及与之并称的《诗经》,探讨二者时代、地域、文化传统、性格、体制、句式、技巧、风格诸方面的差别,但最重要的还是地域因素,丘琼荪云: 北人性刚,南人性柔;北人的意域偏于现实,南人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生活较难而朴质,南人生活较易而奢靡[ ]。 刘师培分析得更具体,他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地,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作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作[ ]。 显然,地域因素首先影响到生活、气质、性格方面,其次影响到哲学方面,北方的哲学显示出理性的慎密,如《孟子》的面对现实,循循善诱,以理辩驳,议论风发;《荀子》的远虑深谋,慎密推理,深厚渊博,平心而论;《韩非子》的知微察变,条分缕析,高屋建瓴,峻峭刚强。而南方哲学则显得浩大渺远,如《老子》、《庄子》,杳冥深远,旨远义隐,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茫乎其不可测。它们往往摆脱对事物的一项项理性分析与对个别事物的辩驳,力求从视、听、味、嗅、触诸方面对客观事物得出浑通而完整的体悟。 由于生活的、哲学的地理因素而形成的两种迥然不同的特点,逐渐衍化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风格、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特征。梁启超梳理为:《诗经》乃中原遗声,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属极质正的现实文学;而《楚辞》为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端将情感尽情发泄,属富于想象力之纯文学[ ]。故刘勰亦云,“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

文档评论(0)

mg600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