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董家镇中心小学苏士凯 摘要: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地培养。 关键词: 创新 好奇意识 情境 探究 实践 科学日记 评价体系 引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泽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国家50多年的艰苦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建国到现在也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且培养出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教学,墨守成规,热衷于进行表面化的统一考试而不重视对学生动手和动脑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科学》课的新课程已经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范围,我们就不能再用过去那种陈旧的读死书,死读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新颖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一系列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一、保护好奇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激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踏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巨匠爱因斯坦在1905—1915年,即26岁至36岁期间做出了五项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科学成果,其中四项是他在1905年3月—9月里完成的,而且是在缺乏科研条件,没有名师指导的情况下,在专利局当小职员时依靠业余时间进行研究而做出的。爱因斯坦之所以能作出如此划时代的伟大成果,这与他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分不开的。当他只有五岁时,父亲给他玩一个小小的指南针,六岁时他对指针始终指向南方这一现象感到好奇,他就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荐在这一现象的后面。到了16岁他又突发奇想,提出假如人以光速跟着一道光?跑,他将看到什么呢?正是对这个问题的10年思考和研究,他终于在26岁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所以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是教育第一要保护的品质。”同时他更意味深长地讲:“教育没有完全消灭掉我的好奇心,真是奇迹!” 当然还有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和哲学巨匠,更是直接盛赞好奇心,他们提出人类就是以好奇心为起点,开始了对古今的认识,“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事业的开端。” 巧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孩子们只有发现和提出疑问,才会努力思考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若通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可供复习探究的新问题,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烈。因此,科学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植物的身体》一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带几盆花来学校,让学生提出想知道的什么问题,例如:花怎样繁殖后代?他的根是什么样子?花瓣里面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一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在自主“探究式”的问题情境中开始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想要探究的内容及探究知识的方法。这种鲜活生动、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这一欲望驱使他们实施创造行为。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示。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有的同学敢于向教材挑战,最终揭示出鱼鳔的功能,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在得到教师的肯定之后,这种成功的喜悦将会诱发出他们更强烈的创新动机。 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首先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展开,学生经历这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其次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三是探究活动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怀疑,解决问题或困难时的愉悦等,这些体验都是有助于科学精神形成的。如在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停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

文档评论(0)

fg09h0a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