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 1.空间分布的类型 2.点状分布的测度 3.线状分布---网络 4.区域分布的测度(第二章第五节) 1、空间分布的类型 点状分布类型: 线状分布类型: 面状分布类型: 离散区域分布类型 连续区域分布类型 2、点状分布的测度 一、最邻近平均距离的测度 二、对中心位置的测度 三、离散程度的测度 一、最邻近距离的测度---点状分布的相对位置及其最邻近点间的距离,是点型配置的重要特征。 (1)顺序法 n个点依次作为基准点,可得顺序化矩阵: 最邻近平均距离: (2)区域法 自学并思考: 1.两种方法算出来的各级邻近平均距离一致吗? 2.如果不一致,哪个准确,为什么? 3.对于不同类型的点型分布,选用哪种方法更合适? (3)邻近指数 采用指标R的优点: 可以把要讨论的点的空间分布图式放在一个从凝集的、通过随机的一直到均匀分布的连续广阔的定量范围之内,此尺度范围为:0-2.149。 对于一个固定地域来说,点的空间分布随时间而变化,亦可通过R尺度分析去判断其空间分布比原先的是更凝集还是更趋于分散,并且定量的表达出其凝集或分散的程度。 R的数值一般在0.33-1.67之间。 邻近指数练习 我国1953年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数为151个,至1978年发展到302个,见下表。根据计算, 各年5万人口以上城镇的最邻近平均距离如表所示。试计算点状分布的R指标,并作简要的地理解释。 解:1.计算各年的理论随机分布的平均距离。 1953: 3.地理解释: 我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1953年的R指标为1.29,比随机分布更趋分散。 在1953-1963年间,城镇发展迅速,由151个发展到210个,增长了大约39%,R63=0.88说明城镇分布已略呈凝集型。 以后虽然城镇总数在继续扩大,但因在此期间边远城镇相对发展比较迅速,因此R指标反而略有增大。 二、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1)中项中心 画东西线AB,南北两侧各n点; 画南北线CD,东西两侧各n点; 交点即中心。 (2)平均中心(分布重心) 作x,y轴; 确定每一点的坐标; 计算坐标均值。 3.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一)网络的基本概念 1.网络图—仅由一些点以及点之间的连线所组成的图形。 与几何学中图形的区别: 不按比例尺画 线段不代表真正的长度 点和线条的位置随意性 2、路和回路: 路:所谓图中的一条路,就是由图中的一个顶点,一条 边,再一个顶点,一条边,这样边和点交错排列而成。 而且要求排在每条边前面的顶点和排在边后面的顶点 都是它的端点。对于有向图来说,要求排在每条边之 前和之后的顶点分别是这条边的起点和终点。 回路:一条路的起始顶点与最后顶点重合的路。 结合p43图3-8理解路、有向路、回路 3、图的连通性: 如果无向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存在着一条连接它们的路,则称这个无向图是连通的。 对于一个有向图,如果不考虑它边的方向,要是它连通的,则与无向图一样,称这个图是连通的。如果在一个有向图中,它的任意两个顶点,都存在着一条连接它们的有向路,即存在前一条边的终点都是下一条边的起点的一条路,那么这个有向图就称具有强连通性。 结合p44图3-9理解连通与强连通 (二)最短路径问题 1.引例: 一般情况下最短路径问题的叙述: 在有向图G=(V,A)中,给定一个始点v1和终点v9,对每条弧(vi,vj)∈A相应的有一个权wij(称G为赋权有向图)。 最短路径问题,就是要求从始点v1到终点v9的一条路,使其在所有的从v1到v9的路径中,它是总权最小的一条。 V为点的集合,A则为弧的集合。 计算前对于有向图和无向图的规定p44 2.标号法求最短路径(E.W.Dijkstra) 从始点v1开始,给每一个顶点记一个数(称为标号)。 标号分T和P两种:T标号表示从始点v1到这一点的最短路权的上界,称为临时标号;P标号表示从v1到该点的最短路权,称为固定标号。 已得到P标号的点不再改变,凡是没有标上P标号的点,均标上T标号。 算法的每一步均把某一点的T标号改变为P标号。最多经过n-1步,就可以得到从始点到每一点的最短路径。 计算步骤 开始,给v1标上P标号P(v1)=0。其余各点标上T标号,T(vj)=+∞。 ①设vi是刚刚得到P标号的点,考虑所有这样的点vj:使(vi,vj)∈A,以及vj的标号是T标号,则修改vj的T标号为min{T(vj), P(vi)+Wij}。 ②若G中没有T标号点,则停止,否则T(vj0)=min T(vj),vj是T标号点,则把点vj0的T标号修改为P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库及答案.pdf VIP
-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与实践研究.docx VIP
- 投标服务承诺书(20篇).docx VIP
- 七年级英语第一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 Starter~Unit 1】(上海专用).docx VIP
- 李白按年龄顺序写的诗.docx VIP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docx
- 高频精选:京东快递员ai面试题及答案.doc VIP
- 高频精选:京东快递员ai面试题及答案大全.doc VIP
- 吉林省中药软片炮制规范.pptx VIP
- 名著阅读《湘行散记》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共9页).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