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传统文化备课设计16.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 学 案 第一页 年 级 七年级 学 科 传统文化 总课时数 16 课题 《登泰山》元张养浩 课 型 新 授 主备教师 任课教师 教学时间 第17周 教 材 简 析 ?张养浩是元代中期著名政治家、诗人、古文家和散曲作家。作为政治家,他身居高官,在赈济灾民中累死,实为有元一人;作为文学家,他自少年即颇负文名,孛术鲁 称“其文渊奥昭朗,豪宕妥帖,辞必己出,凛有生气”(《云庄类稿序》)。清初王士祯读其《王友开墓志》,深叹其“奇诡”,《四库全书总目》称:“养浩为元代名臣,不以词翰工拙为重轻。然读其集,如《陈政》诸疏,风采凛然。而《哀流民操》、《长安孝子贾海诗》诸篇,又忠厚悲恻,蔼乎仁者之言。即以文论,亦未尝不卓然可传矣。”他担任过东平学正,也游历过泰山,留下了为数不多,但有鲜明特色的泰山诗文。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技 能 熟读该诗 过 程 与 方 法 积累描绘泰山的佳作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感悟文中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中所抒发的对古代文化遗产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 学生读、思、议相结合,教师精讲点拔 教 具 教学案例 教 学 案 第二页 教 学 过 程 集 体 备 课 个人修订 一、检查上节内容 1、找学生朗诵《祭黄帝陵》 2、口述该诗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新课 点题,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登泰山》(元 张养浩) 1、指名让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1)教师补充材料如下:(投影) ) `% y$ S6 d) M$ B0 r5 f榆林|论坛|塞上风|陕北|大漠|陕西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祖居章丘县相公庄,自祖父时迁至济南。他少有德行,为学勤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元史·张养浩传》)。十九岁时,便以出手不凡的《白云楼赋》而声名大著,时人称为“只余一赋千金值,零落齐州白去楼”。后来得到山东按察使焦遂赏识,荐为东平学正,时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方二十岁。在任三年,于至元二十九年赴京求任,游平章不忽木之门,并上疏。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于御史台,后为丞相掾,选授山东堂邑县尹。任间多有善政,深受民众爱戴,以至“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后历任监察御史。他力行职守,不避权贵,直言敢谏,曾抗言尚书省,勇上《时政书》,终为统治者不容,被降为翰林侍制,又后被罗织罪名,罢官为民,并不准再用。一年多后,元仁宗即位,起用为中书省右司都事,后至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元宵节,“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因上《谏灯山疏》,英宗一见勃然大怒,虽然后来由怒转喜,又予赏赐,但他内心深感“龙颜”莫测,下场不妙,遂急流勇退,以父老辞官归隐,回到济南云庄故居。他的故居云庄别墅,北依清河,西傍标山,南毗府城,东接沃野,云庄内有绰然亭,可远眺山川。他在这里度过了八年的隐居生活。其间朝迁六次下诏征聘,皆力辞不赴。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元史·张养浩传》),朝廷火速召他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救灾民。他毅然受命,“散其宽有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行前,年迈体弱的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年迫八旬,汝发亦素,此别之后,再见无期”,但他仍挥泪相别,日夜兼程赶赴陕西。一路所见灾情,是“十里路埋千百家,一家人哭两三般。犬衔枯骨盘犹在,鸦啄新尸血未干”,使他五内俱焚。到任四个月“未尝家居,止宿官署”,夜以继日,拯民于水火。终因年高体弱,加之“罄思竭力”,“忧劳悲戚”,在灾民稍得安顿后,便溘然长逝。百姓闻知噩耗,“哀之如失父母”,纷纷“树石刊颂”其功德。朝廷封赠为掳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其次子、秘书郎张引继承官职,奉旨扶柩归葬济南云庄即今北园镇张公坟庄。 张养浩著述甚富,流传下来的有各类文章百余篇,论说三十章,诗约四百首,散曲二套,小令一百六十余首,收入《归田类稿》、《云庄乐府》二书。 ????二 ????张养浩早年登过泰山。《归田类稿》卷十九有《登泰山》诗。此书编次由张养浩亲定,大致按写作时间排列。该卷第一篇诗作《过舜祠》,下

文档评论(0)

anmuj520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