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doc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摘要 先秦时代,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比较他们各自的现代价值。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 儒家 仁爱 墨家 兼爱 1前言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墨家的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的借鉴意义。 2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 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涵义:即“亲亲”、“仁民”、“爱物”。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3墨家“兼爱”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① 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这种普遍的爱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家,爱人之亲如爱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的泛爱众生。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治理国家,稳定天下的良方,只有“兼以易别”的博爱,全然无私的爱才能实现理想的和谐世界,改变社会混乱和动荡的现象。 4“仁爱”与“兼爱”比较及其各自的现代价值 4.1“仁爱”与“兼爱”比较 4.1.1“兼爱”和“仁爱”都是一种普遍的爱。 儒家有“泛爱众”、“仁者爱人”,墨家有“兼爱天下”,这两种爱都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泛爱,理想上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相互爱,不是狭隘的一己私爱,体现的是一种爱的普遍性,平等性。可以看出“兼爱”与“仁爱”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墨子的“兼相爱”其实是一种“仁之爱”,故《墨子·经上》说:“仁,爱也”。墨子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展成“己所欲,施于人”而已。①墨子的“兼爱”中的不分亲疏远近,高低贵贱的平等的爱其实就是一种“仁”的表现,也符合“仁爱”的本质。由此可见墨子主张“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思想显然和孔子的“仁爱”殊途同归。 4.1.2“兼爱”与“仁爱”的范围和程度不一样。 “仁爱”是一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其爱有亲疏远近、贵贱差等之分。儒家以“亲亲为大,爱有厚薄”之分。正是因为人有亲疏远近之分,儒家才突出“亲亲”。儒家以宗法理论为基础的“仁爱”,只是为统治阶级的服务,便于统治而已,可见这种“爱”是有差等,是不平等的。墨子从小平民的立场出发,提出无差等、平等的爱。这种“兼爱”是超越了家庭、个人和国家的爱,是一种朴实的大爱。墨子的“兼爱”思想相对于儒家这种有差等的爱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他披露了传统宗法制度的不合理性,也暴露了儒家伦理的局限。但是也要看到,墨子抹去人我之别,把国与国,人与人想成无对立的境界,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显然带上了平民性的空想色彩。当时一家一户独立而分散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墨子这种“兼爱”无疑是想要打破宗族血缘和阶级的界限,是战国初期平民阶层逐步崛起的映射。“仁爱”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而兼爱是理性的爱。孟子发展的“仁爱”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之说。说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彻底的义务,不需要任何动因。墨子则推崇“兼相爱,交相利”,“言爱即有交义”的主张,墨家这种“爱利并重”,故凡事必以利为权衡。《墨子·贵义》中说“万事莫不贵义,义者,利也。” 这便是墨子为他提倡的“兼爱”找到的动机,由此可见墨子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墨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ciqshi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