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天人关系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儒家“天人合一”观念,无论是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比,还是与中国的道家相较,都有其特质,并由其特质而显出超出其它学说之上的现代价值。
古代朝鲜在儒、释、道三教传入之前的本土宗教,主要是风流道以及以风流道作为其思想核心的花郎道。崔致远《鸾郎碑序》记载:“国有玄妙之道,日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干太子之化也。”风流道不仅自身包含有儒教的“忠孝”、道教的“无为”、佛教的“善恶报应”思想,从而与三教相通,显示出文化上的包容性,而且和道教一样强调“无为”,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调和性。而花郎道中的风流精神则能显示人在心身两方面与自然的亲和性。“或相磨于道义,或取乐于歌乐,游娱山水,无远不至。”花郎道使人间生活的自然化,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但是,古代朝鲜的风流道和花郎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并未能象儒家和道家那样提出系统的观点,也并未明确地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因而在系统性和深刻性上,远不及儒教和道教。
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明确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朴归真,回归到无智无欲的“小国寡民”社会。道教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描述的忘我于自然的画卷。这似乎也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人诗意地寓居”。
道家的思想无疑是高超的:它一方面从价值源泉上看待自然,自然是“道”的根据,而非与人对立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道家看待人世间种种问题之根源在于人之有为,人之有为势必将引出种种恶果。道家的思想直指现代社会在环境问题上的病根。
道家看到了问题的根源,相应提出的药方即是“无为”。然而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便是有为的过程,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生存斗争,还是国与国的发展竞争中,人类都不得不选择“有为”。道家的解决之道虽然高超,但只能是浪漫的理想。对于道家向人类文明之初的古朴状态回归的致思理路,儒家提出了间接的批评。比如《札记·礼运》指出,儒家理想中的尧、舜、禹圣王时代,也只是“小康”而已,在此之前还存在着完全无须道德礼法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可以说即是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又“无不为”的理想状态。可是,《礼运》也明确地指出,“大同”社会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人类不可能再回到原初的状态。人为的礼仪法度已成为整合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那么,儒家所致思的问题
便是如何在“有为”的前提下实现天人的统一并克服天人的对立。从而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综上所述,儒家“天人合一”观念,较之于东亚范围内其它国家本土的宗教学说要全面、系统、深刻得多,较之于中国的道家学说,则富于现实性,更能使之走向操作和实践。
(摘编自彭永捷《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宗教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也是东亚区域性学说,其包含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B.花郎道显示出的人在身心两方面与自然的亲和性,较之风流道所蕴涵的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调和性,更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
C.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教和道教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远胜于朝鲜的风流道和以风流道作为其思想核心的花郎道。
D.在现实社会中,道家的“无为”之道只能是一种浪漫的理想,而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因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更有利于操作和实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崔致远《鸾郎碑序》中关于风流道的记载表明了风流道与儒、道、佛三教之间的相通之处,显示出风流道包容性的文化特征。
B.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价值源泉上看待自然,把自然作为了“道”的根据,是其思想高超的典型体现。
C.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需要以“无为”为宗旨,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避免人之有为带来的种种恶果。
D.儒家认为人为的礼仪法度是整合社会的必要条件,在《礼记·礼运》中对道家向人类文明之初的古朴状态回归的致思理路提出过间接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主张返朴归真、回归“小国寡民”社会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选择题100道.docx
-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docx VIP
- 研究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处理中的应用.docx VIP
-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pdf VIP
- 数学教案_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教学设计.docx
- GZ-2022062 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正式赛卷完整版包括附件-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正式赛卷.docx
- 信息技术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劳动二年级下册粤教版(主编:徐长发)教学设计合集.docx
- 教师党课讲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新.doc VIP
- (word精品)2022年甘肃省兰州市诊断考试(一诊)数学试题(附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