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2009CB825400-G.docVIP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2009CB825400-G.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项目名称: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09.1至2013.8 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是:系统地发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确定非编码RNA与各种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等)的相互作用;构建由RNA和蛋白质共同实现的典型pathway或生物网络(双色网络);分析这类网络的数学、物理学特征;推断它们的生物学含义及可能的新规律。 五年预期目标是: 1、应用已有的和自己发展的RNA组学、tiling array、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在人、恒河猴、小鼠及线虫中系统地发现新的非编码RNA,其总数量不少于一千个, 并发现新的非编码RNA家族。 2、鉴定出一些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和神经导向方面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以及在骨骼肌发育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并寻找与这些非编码RNA相互作用的靶分子。 3、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在神经导向、DNA损伤修复或骨骼肌发育相关的pathway中至少构建出一种由非编码RNA和蛋白质共同构成的双色网络。建立该网络的数学模型,分析模型的数学、物理学特征,推断其生物学含义,以期发现新规律。 4、建立至少两种检测非编码RNA与其他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完善非编码RNA数据库--NONCODE和非编码RNA与其它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Npinter。建立若干个与网络分析相关的软件,为整个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5、发表SCI论文60篇,其中影响因子IF10的论文不少于5篇,影响因子IF5的论文不少于30篇。 6、培养博士生30-35名,硕士生20名。培养一支在国际国内有竞争力的从事非编码RNA研究的队伍。 三、研究方案 总体思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观点,构建由功能非编码RNA和蛋白质共同参与的新的pathway或生物网络,进而从中发现新的生物学规律。本项目是将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实验生物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将创新的学术思想与严谨的科学验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研究方案如下: 技术途径: 本项目的实施可分为三步,即:第一步大规模地发现新的非编码RNA及其基因。 第二步基于大量新发现的非编码RNA,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同时确定与各种非编码RNA相互作用的功能生物分子,包括蛋白质、RNA和DNA等。 第三步基于上两步的结果构建有非编码RNA参与的pathway或生物网络,并进一步提取这类网络的数学、物理学特征,最终确定其新的生物学含义,以便发现新的规律。 第一步的技术途径是: RNA组学技术。申请者的实验室已发展了一套从生物体内特异提取非编码RNA的技术, 并利用纯化的ncRNA建立非编码RNA的文库。通过对文库的测序,就能够在任何物种中发现候选的新的非编码RNA。经过Northern验证和生物信息分析后,就能确认该物种内最主要的非编码RNA的信息。当前在国际上我们的技术是效率最高的(附件一)。申请人将利用这套技术在人、恒河猴、鼠与线虫特定组织中发现新非编码RNA。 Tiling array技术。将采用Affymetrix 等公司最新发布的人、线虫全基因组tiling array芯片,使用申请者发展的Rnomics技术提取样品,杂交后得到非编码基因的表达谱。最后,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绘制其非编码RNA转录组图谱,从中寻找新非编码RNA。 高通量、快速的短串RNA测序技术。申请者的实验室已建立了类似Solixa的高通测序设备与技术,使用这套技术结合申请者实验室建立的非编码RNA提取技术,可以直接得到非编码RNA的短序列,然后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得到全长非编码RNA。 使用基于序列与结构特征的非编码RNA基因预测软件和数据库。申请者已经构建完成了UCSC GenomeBrowser这一可视化基因组分析平台,拟利用Blat,BlastZ等新近开发的基因组规模的比对算法来比较在线虫、某些昆虫(蜜蜂、果蝇、家蚕等)、鸡、人以及高等植物中发现的非编码基因的保守性及种属特异性,并将其作出定位及功能预测;利用MFold, Infernal等工具对RNA作出二级结构预测,结合其定位以及种间保守的特征,利用隐马可夫模型(HMM)来整合信息,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理论、新算法,构建新软件,并结合申请者开发的非编码RNA数据库—NONCODE一起用于新非编码RNA的发现。 第二步的技术途径是: 在这一步我们选择了三组典型pathway: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和神经导向pathway、DNA损伤修复pathway以及在骨骼肌发育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pathway。所以这样选取是因为本项目的申请者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下面以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和神经导向pathway使用的技术途径为例,加以说明(DNA损伤修复path

文档评论(0)

dereng_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