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教案(第一章 绪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的概念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义地说,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二、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如果要解释什么是普通话也是这个内容: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语言有三个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普通话的定义正是从这三个方面作了规定。但这三个方面只是粗略的勾勒出了普通话的一个大致轮廓,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明确。如“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不是北京话的语音都可以作为我们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那么,什么样的作品算得上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举例说明,如老舍、赵树理、鲁迅、毛泽东的作品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此外这些人的作品中是不是每个句子都是规范的呢?所以这个定义还有很多的问题,其实还很不明确。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 从文献来看,早在先秦时代汉语就存在着一种共同语。在春秋时期这种汉族共同语被称为“雅言”。《论语·述而》篇说,孔子读《诗经》、《尚书》和《行礼》的时候是用“雅言”的。又《诗经》包括十五国风,而用韵却没有什么不同;孔子周游中原列国,也没听说要别人翻译。可见,“雅言”无疑就是当时比较通行于交际场合的通语。 汉代称为“通语”(扬雄《方言》),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称为“普通话”。 如今,普通话在台湾仍被称为称“国语”;在东南亚、新、马、泰称“华语”;英美也有称现代汉语为“官话”或“满大人”(mandarin)的。 要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可以从书面语和口语两个方面来谈。 (一)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 一般认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当时口语和书面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口语灵活多变,书面语保守,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口语和书面语脱节的情况,即“言文不一”的情况,嘴巴上说的和手上写的不是一回事了,如嘴巴上说:“哎呀,我真是痛苦呀!”写下来却是:“呜呼,痛哉!”这种言文不一的情况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汉代出现了一批注释家,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读不懂先秦时期的作品了)。到了隋唐时期,言文不一的状况更加严重,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古人的作品,严重削弱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于是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形式就开始在民间产生了,这就是早期的白话文。宋元以后一直到五四,虽然文言文一直占据着书面语的统治地位,但较能反映口语的“白话文”一直在民间流传发展着,并最终走向成熟取代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白话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变文。谈到变文就要谈到佛经。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盛,当时为了普及佛经的教义,许多寺院和僧人或学者对佛经进行了翻译和讲唱。从普及的角度讲,佛经宣讲的对象主要是市民阶层,因此在翻译佛经著作中,往往带有明显的口语化色彩(也有的是因为翻译者水平不高)。现存最早的禅宗史《祖堂集》(五代南唐时编)卷四《药山和尚》:后只观望师兄来。有一日造书,书上说:“石头是真金铺,江西是杂货铺,师兄在彼中堕根做什摩?千万,千万,速来,速来!” 唐代出现了一种文学体裁——变文。为了宣讲佛经教义,许多寺院采用十分通俗的说唱形式讲解佛经,或叙述历史事件或刻画人物形象或传播民间传说。变文中大量运用了口语的词语。 《近代汉语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伍子胥变文〉》(P187):女子泊(拍)纱于水,举头忽见一人,行步獐狂,精神恍惚,面带饥色,腰剑而行,知是子胥。乃怀悲曰:“儿闻桑间一食,灵辄为之扶轮;黄雀得药封疮,衔白环而相报。我虽贞洁,质素无亏,今于水上泊沙,有幸得逢君子,虽即家中不被(备),何惜此之一餐?”缓步上岸而行,乃唤:“游人且住,剑客是何方君子,何国英才?相貌精神,容貌耸干。……”按:《左传·宣公二年》载: 灵辄饥困于翳桑时,受食于赵盾 ,盾并以箪食与肉遗其母。后辄为晋灵公甲士,灵公伏甲欲杀盾 ,辄倒戈相救。盾问其故,曰:“翳桑之饿人也。”遂自逃去。后遂成为有恩不忘报的文学典型。《搜神记》卷二十: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指三公),当如此环。” 宋代产生了话本小说,这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的雏形,用通

文档评论(0)

liecang1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