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性与动物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05月22日 06:15 AM 市场理性选择和道德同理心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 孙涤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story/001056322?page=2回到微观层面来看问题,为什么市场自由运作导致的收入分配,会引起“不公”的质问?按市场自由交换逻辑而生成的收入分配悬殊,理应是“公正”的,却被责难为“不公平”或者“不公义”,那么公义的同理心又是从何而来?笔者拟借用著名的《科学》期刊上星期刚出炉的一则研究略加说明。 这个题为“道德与市场”的研究是德国的两位大学教授(波恩大学的ArminFalk和班堡大学的NoraSzech)完成的利益分配行为实验报告,所用的方法是“终极博弈”(ultimatumgame)的推广。终极博弈不妨叫做“一锤子买卖”,我曾多次介绍,是被重复和引用最多次的经济行为实验测试。其方法简单概括如下: 设想你走出地铁站时被人拦住来做一个小测试。他拿出100元钱让你和另一个陌路人分享。规则是由甲方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方案来分,从100-0到1-99怎么都行;乙若接受甲的方案,甲乙就分这钱,然后再不碰面;乙若拒绝,那人就把钱收回,甲乙则空手而归。甲乙的角色靠丢硬币来随机划分。如果你是甲的话,会分给自己几元?这个分钱的买卖不妨称为“一锤子的”,因为两个素昧平生的人被扯在一起分那白得的钱,过后老死再不相往来,彼此纵然不满也无从报复。 按“自利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的假设,甲即使提出99:1的分配方案,也理当为乙接受。可是无论在发达市场还在穷街陋巷(终极博弈在全世界各个群落被重复测试了数万次),人们能接受的分配方案接近于五五开:55:45甚至45:55。一旦甲提出的方案“太过分”,过了80:20的话,几乎全都被乙拒绝!(我在小书《青铜法则》里对此有较详细的讨论,并在国内多所大学里有过实地测试,得出的结论几乎相同。)终极博弈对社会-经济研究的影响深远,它就像X光一样穿透了人的不同行为,把经济人的“完全理性假设“给“捅穿”了。 这篇报告在终极博弈的基础上把标的物略改:要你在10欧元和活一只老鼠的命之间选择。你若是放弃白给的钱,老鼠就能好好地活下去,否则它就得被处死。测试的结果,46%左右的被试选择救老鼠而放弃拿钱。我们无法断定被试的选择是不是理性,但至少他们是独立自主地做选择的。我们也不知道假如要放弃的钱是100欧元,宁愿救活老鼠的百分比将是多少?增加到1000欧元呢?减低至1欧元又如何?实验的重心不在钱的多少,它有意思的地方是,当选择涉及两人或多人时,我们的“公平”和“道德”意识是变高了呢还是变低了。结果颇不令人振奋。 现在是两个人分20欧元,如果两人达成交易,就分钱走人而让老鼠去死,否则就成活老鼠。测试的结果,有72%的人选择拿钱。对为什么46%增加到72%,研究者的猜想是,纵然我愿意救老鼠的命,却可能妨碍到另一位的选择自由——一个理性的计较,顺便减轻了我的道德负疚感。那么,引入更多的人来参加博弈,情况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研究者推展了这个实验,假如第一对测试同意分钱,就走人了事,让老鼠丧命;不然的话,就转给第二对被试去决定老鼠的命运。结果发现有多人参与的博弈中,选择拿钱的比率提高到了76%。 这个研究的发现,意味颇为深长,关乎人类如何进行合作的大问题,引起了许多人的热评。有一种揣测,是你抱的团越大,作为个人,你的道德义务感会越摊薄,理性的计较更抬头。另有一种猜想则建议,老鼠是被动的,它的活命机会是被赐予的;要是老鼠会抗争,有能力反制的话,人们的“同理心”又会作何变化呢? 阁下的见解,及可能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2013年05月08日 06:27 AM 从投毒案谈脑科学的价值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 孙涤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德大塔”(University of Texas Tower),三十余层楼,高耸在校园中央,是奥斯丁市最高的建筑。德大塔楼是学校的象征,就像“胡佛塔”之于史丹福大学,但德州大学塔令美国人都一望皆知的名声,却来自一桩悲剧。这个悲剧教人心有余悸,学校永久性关闭了顶楼的平台,也无人再能登临眺望城市的美景了。 1966年8月1日的上午,一个名叫惠特曼(Charles Whitman)的青年,乘电梯上了塔楼,他背了个大包,塞满了枪支和弹药。他用来福枪托先砸死了接待员,随即枪杀了两家游客。然后他蹬上最后的三层,来到顶端的平台,开始向地面的行人扫射。最先被打死的是个孕妇,以及来营救她的路人。全奥斯丁的警察都被招来解救。漫射持续了七个小时,直至三名警员和一位志愿者合力设法摸上平台将惠特曼击毙时,加上惠特曼本人,一共被射死14人,另有30多人受伤。 警察到惠特曼家里调查,发觉他上塔楼大开杀戒前的清晨,先枪杀了自己的母亲,再把熟睡中的太太用刀捅死。在隔夜前用打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