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要内容 一、氮素的形态 1.3化学氮肥的形态 施用化学氮肥是土壤氮素的一个重要来源,化学氮肥按含氮基团进行分类,可将化学氮肥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氰氨态氮肥4类,酰胺态和氰氨态氮施入土壤后,少量以分子形态被土壤胶体吸附外,大部分在土壤中各类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态氮被吸收。 在此我们重点讨论作物直接吸收的两种氮素形态:铵态氮和硝态氮。 二、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特点 三、作物对不同形态氮素利用的特点 3.1作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和存储 铵态氮进入植物细胞后必须尽快与有机酸结合,形成氨基酸或酰 胺,铵态氮以NH3-的形态通过快速扩散穿过细胞膜,氨系统内的NH4+的 去质子化形成的NH3-对作物毒害作用较大。 硝态氮在进入作物体后一部分还原成铵态氮,在细胞质中进行代 谢,其余部分可“贮备”在细胞的液泡中,有时达到较高的浓度也不会对 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硝态氮在作物体内的积累都发生在作物的营养生长 阶段,随着植物的不断生长,体内的硝态氮含量会消耗净尽,至少会大 幅下降。 3.3作物吸收两种氮源的肥效评价 铵态氮和硝态氮对作物氮营养的价值和效用相等,且两 者优势互补。但在某一具体的营养环境下,在某种作物的某 一生育阶段去观察和评价对两种氮源的吸收利用,仍常会出 现不同程度的肥效差异。 硝态氮因其不被土粒吸持,流动性好,肥效快速的特 点,是中晚期旱作物或对受霜冻为害的作物,或为营养液栽 培,冲施,滴灌、喷灌的等肥灌方式首选氮源。 若栽培水稻,或对栽培在石灰性土壤上作物施用基肥和早 期追肥,往往铵态氮较好。 4.1国内外科学施肥发展历程与启示 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化学在植物生理及农业中的应 用》,为化肥的生产与应用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从此人类开创了使用化肥的新纪元。 近200年来,世界科学施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1843年至20世纪中叶,以产量为目标的科学施肥时期; 二是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以产量和品质为目标的科学施肥时期; 三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产量、品质和生态为目标的科学施肥时期。 我国施用化肥100多年来,也大体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 还有一定差距。 从养分角度来讲,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单质养分;二是平衡施肥,即各种养分的复 合阶段。 现在进入了养分的复合与不同养分形态的科学配置的新阶段。 4.2芭田公司对不同形态氮素研究 芭田公司长期以来研究植物营养元素需求及营养元素不同形态的吸收能力,重视不同区域、不同土壤和不同作物对不同养分形态的需要,重点研究各种养分形态在肥料中的搭配,及与施用方法之间的联系。芭田公司成立了四大研发中心的创新平台,从工艺技术、农艺技术及IT技术等方面研究植物营养元素间的相互配合及同一元素不同形态的合理配置的研究,使芭田复合肥不断创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芭田公司对于不同形态氮的研究,经 历了3个阶段: 2000年,芭田在国内率先推出“芭田蓝复肥”,肥效快速,风靡华南,特别适用叶菜作物,叶色靓丽,口感好,能够使叶菜提早上市。 2003年,芭田在国内首家推出“高塔硝硫基”,开创了高塔工艺生产硝基肥料,肥效卓越,畅销大江南北; 2008年,芭田创新推出“芭田1+1”升级产品,肥效升级,广获赞誉; 芭田公司近几年来致力打造硝基肥族第一品牌,在注重不同营养元素相互搭配及三种氮源的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艺技术、农艺技术和IT技术,研究不同养分形态的相互转化、增效及不同添加剂的应用提高作物营养吸收,改善土壤环境及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在功能和品种上下功夫,研究开发适宜不同土壤条件、不同作物的多个系列产品。不论芭田的常规复合肥,还是芭田灌溉肥料、缓控释以及生物肥料,都应用了不同形态氮和其它不同养分的合理配置,使芭田肥料不断创新,肥效高,农产品品质高,生态环境好。 4.2.1“芭田1+1”升级产品特点 芭田1+1升级产品融合缓释、螯合、酶等技术,含有的新型长效控制因子能够降低各种形态氮素在土壤中的溶解转化峰值,减少肥料氮素释放高峰值的损失,延长氮素不同形态的转化时间,增加土壤吸附氮素的能力,减少氨的挥发损失,促进提高作物的吸收量,肥料养分供应平稳而延长,使复合肥中的养分释放时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