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国 铁笔柔情.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赵平国 铁笔柔情      赵平国画了19年烙画,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通上电后烧得通红的笔尖在木板和丝绢上游弋,画出恩施州的风土人情。这活儿极费眼睛,也耗精神,但兴致高的时候,只要没有人叫他吃饭,他就能拿着块木板,脱掉衣服躺在地上画个不停 20位土司王   女儿城坐落在湖北恩施州,5到10月是这里的旅游旺季,赵平国的工作室烙艺堂在闹市中自成一方天地。墙壁旁摆满了烙画作品,两边门大开着,随时有游客走马观花似的看看,赞叹几句,然后穿堂而过。一帮年轻人走进来看一圈儿,其中一个把为数不多的葫芦作品拿在手上,对同伴调侃,“妖精,还我爷爷。”赵平国则坐在房间一角,自顾自地烙画。   年幼时他曾看到母亲做烙画,那时还没有电烙笔,她把很多小铁条同时放进炉子,烧得通红以后就算工具,在木头挂件、梳妆盒和竹制笔筒上勾勒图案和花纹。   母亲的手艺是家传的,家庭的熏陶让他对烙画有了些许熟悉感,而母亲的样书里各种夹鞋样子和绣花样子的图样,则是最早的美术启蒙。   赵平国的烙画生涯并没有从此开始,他喜欢戏剧,在县文工团做了十几年的舞美,极大锻炼了他的创作能力及绘画功底。1997年,那时装修流行三合板,赵平国发现,每块板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纹路,于是他开始尝试在板上用笔画一些东西,如果纹路似水流,就多添上一只小舟,画上几座小桥。这么画了一年,累积了一些作品,他开了一个展,朋友们看过后纷纷给予好评,这是他最开始画烙画的动力。   电烙笔是赵平国自己做的,他从商场里买来了电烙铁试验,当时的电烙铁不好用,他就一次次进行改良,将烙铁前端锤扁,磨成斜尖的笔尖,后端接上木杆,十几年来,前前后后用掉五十多支电烙笔。以木板为纸,电烙铁为笔,烙铁跟着线条走势,将火与木融合成画,赵平国学习烙画没有拜师,自己钻研出了一种技法。   他尝试过使用现代素描的方法来画烙画,结果不尽如人意,作品太过现代。他发愁如何将素描的东西变成线条,赋予其古风,“我后来就看了看书,找资料学习古人画人的方法,他们不重形,几个简单的线条就能把神给勾勒出来。” 于是他开始学着将“复杂”变得“简单”,后来还将传统的国画、西方的油画、现代画结合起来,通过烙画表现出来,“烙画的包容性很强,能够将这些都融在里面,而且效果不错。”   “烙就是一个经验,你烙多了,技巧自然就掌握了,”赵平国烙得最多的是木板和丝绢,木板烙画要打磨表面,勾勒线条,晕染,最后上漆,不足之处是买画的人不方便携带,于是他琢磨出了以丝绢作为载体进行烙画。   从托裱开始,使用的浆糊要自己熬制,晾干、裁剪,一步也不能出错,“木板上可以手法大胆一点,做得不好可以用砂纸打磨掉,丝绢则不行。” 这要求烙画人有熟练的绘画技巧,一幅200*80cm大小的画作,他可以用半个月的时间做出来。“我用的丝一定是真丝,最好是柞蚕丝,它就厚一点,耐温,烙出来的效果很好。”蚕丝烙出来的画泛着光,保存时间很长。   单是画得好看满足不了赵平国,“我们土家族的历史,连当地人都不太知道,之前我也写了一些书介绍,但看的人很少,那为什么不用画的方式表现呢。”   他把记录并发扬土家族文化作为烙画的发展方向。赵平国最先画的是一组土司王画像,没有图片与画像作为参照,一切都需要他自己摸索。   土司是古代少数民族的部族头目,他找到田氏土司的后人,观察他们的容貌特征,通过这条延续下来的血脉,反向推测土司的长相。每代土司留下的线索不多,他又去翻了所有可能有记载土司事迹的书,在县志上找描述他们性格特质的句子。土司特点不同,或擅汉学诗词,或骁勇善战,赵平国相信“相由心生”,了解土司的事迹对画像有帮助。同时,他还根据土司王所在的不同时代,加上当时土家族所受外界影响的程度,来勾画土司的衣着细节,立求形象贴近真实。   从有历史记载且受到朝廷认可的第一位土司王开始,赵平国用了半年时间,画了20张土司像,现在到恩施土司城去,看到的历代土司王烙画就出自赵平国之手。这一系列土司烙画也得到了重视,除土司城外,都被州博物馆收藏。 10年文化寻访   曾有10年时间,赵平国抱着本子上山下乡拜访匠人,记录山歌歌词和民间故事。摄像机出现以后,他借了一个扛上山,过年下大雪,步行几十里山路,拍恩施傩戏。   传统傩戏是丧葬文化的艺术结晶,为宾客们打发红白事当晚的漫漫长夜。赵平国在镜头后足足听了一夜,“7点钟开始演,演到第二天早上8点钟”,傩戏艺人还在继续,他却已经撑不住了。   傩戏演出的12人如今只余下一人,完整的班子不再存在,冗长的表演也在商业化的标准下时间锐减。赵平国当时的影像记录,成为了不可再现的资料。   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和一千多分钟的录像资料不仅促成了数篇论文和《鹤峰傩愿戏》等著作,傩戏中的“耍耍”等舞姿也转化成了他的创作素材。   在研究地方柳子戏时,他还根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