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凝固的苗族记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尖凝固的苗族记忆   百鸟衣,顾名思义就是在衣服上绣百只形态各异的鸟,百只是概述。苗人没有文字。   他们把自己的故事,用衣服作为载体,一针一线缝制,记述。   在一次凯里举办的黔东南州民族盛会上,我被眼前几位着盛装走着奇特步法的少女吸引。这几位着“鸟装”起舞的少女却有鹤立鸡群之感。   打听后才得知,她们是来自丹寨县一支自称“嘎闹”的苗族支系。她们所跳的舞步名为“锦鸡舞”,所着盛装苗语名为“欧花闹”,汉语称“百鸟衣”。   我临时更改了行程,前往丹寨雅灰。 丹寨西藏寻鸟衣   从丹寨县城到百鸟衣产地雅灰乡,一天只有两班乡村巴士。错过了早晨的大巴,出租车不肯去,最后我们三百元包下黑车前往。   “你们是去雅灰乡送陇苗寨看百鸟衣的吧?我今年已经载了好几批人去了。”司机边说边点燃香烟。寻访百鸟衣之路是连绵不断60多公里转山转水的乡村公路,他必须让尼古丁给自己提神。   雅灰因山高路远在丹寨县有“丹寨西藏”的外号,出租车足足转了3个多小时。群山之间终于出现了一个小镇,这便是雅灰乡了。小镇独立群山之巅,公路至此,分裂出一条更窄更陡的小路,再走十几公里便到送陇苗寨了。到了路口,司机没有往前走,让我们联系村民派拖拉机来接人。   “农村不是‘村村通工程’了吗,进出送陇苗寨尚且如此艰辛,那在不通公路的古代呢?”我坐在雅灰乡政府调拨过来的上山下乡专用车上,望着去送陇苗寨山路一则的悬崖――虽然说在黔东南有“侗族住在水边边,苗族住在山尖尖”之说,但“嘎闹”苗族住的山也太尖了点。雅灰乡是一个已经完全汉化的苗寨,民宅沿着进山的公路一字排开。而送陇则完全不一样:没有了公路,古树下立着一栋灰暗的木楼,身穿蜡染的苗家老太太扛着一箱啤酒蹒跚而过。   “这大树是护寨树,这木楼是村办的百鸟衣合作社,这位奶奶的儿子刚打工回来所以买啤酒庆祝!”木楼前的年轻人叫石泽贵。他是送陇苗寨百鸟衣传承人平而猫的儿子。去年刚刚从浙江打工回来,他以母亲平而猫之名筹备村里第二家百鸟衣合作社。   跟随石泽贵穿行在送陇苗寨的木房丛林,没有什么人。整个村寨每一栋木房子似乎都已经人去楼空,钢筋混泥豪宅正在茁壮生长。拐过一栋新修的空置砖瓦房,便进入一个小山谷。一口杂草丛生的水塘旁,有一栋灰暗的木屋。当我们靠近木屋时,有黄狗窜出。我这才看到,一位着苗家便装梳着高高发髻的老太太正坐在木楼门口做刺绣。   老太太便是我们要寻访的百鸟衣传承人平而猫。 盛唐卉服鸟章名   送陇是丹寨县城最高最偏远的地。因为闭塞,诸多古老的传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送陇村这个不过百户的小村庄就保存着跳锦鸡舞、做百鸟衣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瓢琴制作这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今年51岁,做百鸟衣有30多年了!”平而猫坐在自家新盖起的绣楼中,拿起挂在二楼中堂中的一件百鸟衣说。她能听得懂普通话,不会说。在儿媳平洪针的帮助下,边穿百鸟衣边讲述自己和百鸟衣的情缘。   平而猫是送陇村土生土长的苗女。在百鸟衣没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没有成为百鸟衣传承人之前,她甚至没有走出过苗寨。“送陇村那时都不通公路,去一趟丹寨县城要翻山越岭走好几天。走出去,语言又不通,不如呆在寨子里自在。”   我们每问一句话,平而猫都要让儿媳翻译成苗语,有一些工序总是找不到相应的词汇,她就一遍遍地用手上的针线给我们演示。平而猫的制衣技艺源自己的母亲和姐妹;而母亲则又是在外祖母的指导下学习的……送陇做百鸟衣就是这样母女相传,姐妹相授。   送陇苗寨做百鸟衣有多少年历史?平而猫自己也说不清。村里也无人知晓,只知道做百鸟衣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传了多少代,也没有记载。倒是自己在成为非物遗产传承人后,专门研究苗族文化的学者告诉她,百鸟年第一次一鸣惊人是在唐朝的“卉服鸟章进长安”事件中:唐贞观中,东蛮谢元深入朝,颜师古奏言,昔周武时远国归款,乃集其事为《王会图》,今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因命立德等图之。(《宣州画谱?阎立德传》)。苗家女人穷其一生,只会做一两件百鸟衣。这也是百鸟衣在唐朝能留下美名的一大原因。对于苗族人来说,百鸟衣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多是一种图腾象征:婚丧嫁娶,百鸟衣是他们的“礼服”,在祭祖“牯藏节”上,牯藏衣更是最隆重的服饰,因而,百鸟衣在制作时不计工本。   首先,拿缝制百鸟的底版来说,它本身是一整块蚕丝版。排丝是最费工时的事情,因为苗族做蚕丝版不像汉族人做丝绸那样,让蚕先结成蚕茧、缫丝、织丝绸。苗族人直接排丝。所谓排丝,就是找一块平整的木板,在上画划出经纬线,然后让正在吐丝的蚕按照经纬线在木板上边爬行边吐丝。这样就自然而然在木板上“镀”成了一张蚕丝板,出来的绣花样底板,高端且耐看。要收集能制作一件百鸟衣的蚕线版,每个绣娘都要等上三四年,但这还只是材料的准备阶段。对苗女来说,真正的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