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更新教育观念 进行科学教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以往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是继承而不是创新的,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错的。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完全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探究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我们知道,教育不仅在于学校,如果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提高,使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理。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此。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究竟怎样教育好孩子?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这是过河的桥,登墙的梯,要教育好孩子,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亲子间的感情基础 ,对孩子爱而不溺?? 和孩子建立感情基础,并不简单,因为孩子常常对父母心存怀疑、惧怕和戒备。对孩子的爱,要真挚,要发自内心深处,但绝不能溺爱。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大姐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目前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有两个误区;一个是 “捧爱”,又叫溺爱。将孩子心肝宝贝似的捧在手里。按理说,父母关心、照料年幼的孩子,满足孩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种种需求,这既是一种爱的体现,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分寸感,对孩子的种种需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从不说一个“不”字。作为孩子,年龄还小,不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是有益的。比如,有的孩子爱吃巧克力,吃起来没个完,有的孩子爱挑食,一点蔬菜也不吃;有的孩子只能听表扬,听不得批评,有的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但见一样就想要一样;有的作完作业自己懒得清理书包,要爸爸妈妈代劳等等。这些不正确、不合理的要求,要加以限制,要敢于向孩子说“不” ,讲清楚这样做为什么不好。若是家长凭感情用事,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甚至错误的行为也迁就、姑息,就会养成孩子自私、贪婪、任性等不良心理与行为。还有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说:“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他。”“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有的低年级学生的家长在接孩子时,先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一旦小朋友之间产生了矛盾,家长找老师,找对方家长,不依不饶,有的甚至动手打小朋友。
在家长看来,“ 从小不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会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还有一个爱的误区,就是“棒爱”,有的家长奉行“打是痛,骂是爱”,“棍棒出好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将爱体现为对孩子的所谓的严要求,动不动就是耳光,棍棒相加。这种“棒爱”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偏执、说谎、对抗等不良心理与行为。
不论是“捧爱”还是“棒爱”,都不能培育出孩子的爱心,往往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使他们变得冷漠、残忍、暴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怎么会懂得什么是爱,因为他从未感受过爱的温暖。因而也不爱他人,不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在外界因素的诱惑下,容易走向轻生、犯罪的道路,酿成家庭悲剧。
我们提倡的理智的施爱法,就是把单纯情感支配的爱上升为理智的爱,把施爱与施教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爱的温暖中懂得做人的义务和责任,学会同情、关心他人。孩子有了爱心、同情心,才会养成与人为善、善于与人相处,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基石,他们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走得稳当。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呢?前苏联巴布雷仕中学门口的屏风上有一条校训:“要爱你的妈妈!”校长苏霍母林斯基对人们解释说:“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形象的问题入手,试想,一个如果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孩子,还会爱别人吗?”一个从小对父母有爱心的孩子,也必然会关心、同情他人,会爱亲友、爱小伙伴、爱人民、爱一切善良美好的事物。家长培养孩子的爱心一定要从小抓起,从日常小事抓起。
把爱的情感与教育的理智结合起来,对孩子爱而不宠,敢于说“不”;重视爱的双向交流,培养孩子从小爱父母,爱亲友,从而扩展到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这就要求父母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