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段:内容分析 1.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描写月下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第三段:文言知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第四段:文言知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五段:文言知识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1)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 (2)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3)不绝如缕:像细丝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微弱。 (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拉谨的样子。 (5)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6)杯盘狼籍: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用以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7)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 (8)旌旗蔽空:旌旗遮蔽了太阳,形容军容或队伍壮盛。 (9)舳舻相接: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很多。 读第四段,思考: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又变为喜悦。 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读第四段,思考: 3.你从苏子的超脱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不要抱怨,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 1. 议论时扣紧了水与月来阐发 2.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 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 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 凌乱的样子 省略句。省主语,(我们), 省介词,(于)舟中 介宾短语后置句=(于)舟中相与枕藉 已经 读第五段,思考: (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乐”,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1、主——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总的来说,客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但苏轼能主动从消极、哀怨中自我的解脱出来,突出了作者胸襟豁达、思想开阔,具有洒脱、豪迈的气度和胸怀。 乐——悲——乐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1..2段) (悲)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3段) (乐)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4..5段) 写景 “乐” (1.2段)夜游之乐 (3段)吊古伤今 抒情 “悲” (4.5段)阐述哲理 议论 “乐” 艺术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苏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