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艺术,不朽的语文 (赵汉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远的艺术 不朽的语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坊中学 赵汉林 手机2005年12月2日 永远的艺术,不朽的语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对联是我们华夏民族 “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周汝昌 对联历时一千多年,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这在于它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颇具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可以断言,只要汉语汉字不灭,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永远熠熠生辉。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为它大放异彩生火加油。 一、对联代代有,至今处处存。 1、出现时代早,延续时间长。 对联俗称“对子”,最早的对联,当属春联。五代后孟昶题的春联“新年纳年庆,嘉节号长春”,相传为最早的春联,至今已逾千年,到了宋朝,“悬桃符”、贴对联的习俗依然沿袭。王安石《元旦》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最好的佐证。 明朝开国皇帝朱之璋号称“对联天子”,可想当时逢年过节贴对联是多么盛行。随着岁月的迁徙,到了清代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日益完善的地步,从《联林佚事》、电视剧《七岁县太爷》、《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可见一斑,当时对对子是常见的一种考试形式。 时至今朝,对联依然活力四射,广大人民群众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这一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依然是百姓茶余饭后乐于欣赏的。 2、涵盖地点广,抒写内容多。 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对联无处不有——旧时金銮殿,御花园,寻常宅,百姓家,庙宇道观,亭台楼阁,哪里不写满对联。今天对联更是必不可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祝寿题赠,乔迁新居,开业贺典,又怎能少它。常见的俯拾皆是,例如稍举几例: 春联:1、门迎百福福星照、户纳千祥祥云腾 2、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地不春风 乔迁:1、亲居落成千般喜、家庭和睦万事兴 2、燕筑新巢春飞暖,莺迁乔木日月长 贺寿:1、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2、长享忠厚无量福,欣承积善有余家 婚联:1、喜看红梅多结子,笑见绿竹早生孙 2、并蒂红花向阳艳,比翼俊鸟凌云飞 题赠:1、修竹气同贤者静,春山情若故人长 2、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 二、看时形式优美,读来韵味深长 1、结构工整,词性相仿。 对联,采用对仗的手法,上联与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类似,即词性相同,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数量词“一行”对“两个”,名词“白鹭”对“黄鹂”,动词“上”对“鸣”,名词“青天”对“翠柳”。另外“黄”与“白”、“翠”与“青”皆为颜色,可见这属于佳对。正因为上下联字数相同,读来节奏感强。这也许就是语文天然具有内在的对称因素,从古时的《诗经》到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词,绝大多数句子前后字数相同,这也许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本性”,我们最能感受它,表现它,赞颂它。 2、注意平仄,易于诵咏。 好的对子应平仄相对,即平声字对仄声字,高低强弱,错落有致,读来才不会拗口,而是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正因为字数相同,讲究平仄,才让我们读时字正腔圆,如珠玉落盘,琅琅上口。 3、修辞巧用,妙趣横生。 古今佳联妙对,常常使用一些修辞,使对联锦上添花,下面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采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眉;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竹无心,生出许多枝节;红莲有孔,不染半点污泥”。这两联运用拟人手法,把没有生命的绿水、青山、绿竹、红莲写得有生命,把它写成某一类人,使对联顿然生色。而“天作棋盘星作子何人能下,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还有郭沫若题赠茅盾联“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这些却运用夸张的手法,全联气势凌人,豪情万丈。采用比喻更是举不胜举,《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就把动态时的水面比作“跃金”,把静时月影比作沉在水中的璧玉。旧时佳对“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联中把“白水”比作“棉”,“红霞”比作“锦”;鸡犬的脚印比作“竹叶”、“梅花”,把“龟”比“荷包”,把“蛇”比作“玉带” ,让人读后倍感神清气爽。当然,用顶真、双关等手法,也不枚胜举。 以上所述,正是对联被百姓所喜爱的原因,也是它生命力旺盛的体现,它是语文的浓缩,是语文的精粹。可见对联教学有其现实的可能性。 三、语文课堂不忘本,对联之树开新花。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书中还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古往今来,奇联佳对无数。一副副对联就是一段段故事;一副副对联就是一番番哲理;一副副对联就是一种种

文档评论(0)

ping2gu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