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孟荀与儒家诗学的展开(改定本123).docVIP

第二讲孟荀与儒家诗学的展开(改定本12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 孟荀与儒家诗学的展开 读过《论语》的人,一般都会有《伦语》平实,如话家常的感觉。孔子思想,有平实的入世风骨,对“性与天道”这一类超验姓的问题,不感兴趣。在儒家的思想谱系里,孟子和荀子在秉承孔子仁义礼乐思想之外,还在孔子不言的“性与天道”两大领域,分别开出了儒学新境界。从而使孟、荀之于孔子,犹如西方思想谱系中的亚里士多德之于柏拉图。但在儒家诗学展开的问题上,孟、荀表现出来的气度,所达到的实际成就,却远远无法与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诗学的展开相比肩。 孟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孟子是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之一。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思伋)的学生。在“天下不归扬即归墨”的时代,孟子毅然以宗师自任,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承三圣(三圣:禹、周、孔。“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自期,(《滕文公》下)挽狂澜于既倒,为他赢得了“亚圣”、“醇儒”的身后名。 面对“世方争于气力,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的政治局面,孟子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传说人物尧舜身上,聚集了古代氏族民主的一切美德。故而,在孟子思想中,积极弘扬古代氏族民主精神,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孟子思想的基本架构是:倡“王道”、尚“仁政”、主“性善”、重“内省”。“王道仁政”是孟子从古代氏族传统中提炼出的社会政治经济纲领,“性善内省”则是推行“王道仁政”的理论依据和“王道仁政”的实现途径。孟子思想的一大特色,是把“王道仁政”之社会政治经济纲领的实现,完全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自律和意识自觉上,从而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就决定了孟子对孔子不大言说的“性与天道”中的“性”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心性”之学成了孟子之学的重要内容。 孟子对他所推行的那一套“王道仁政”政治经济纲领,充满信心。其实,到孟子时,“兢于道德”的“上古”,早己成为仅供恋古的思想家想象的历史,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春秋时代的“逐于智谋”,进入了“争于气力”的战国时代。故而,孟子推行的“王道仁政”,只是一去不返的氏族传统在思想上最后的回光返照。这就决定了孟子之学“千年绝响”的命运。 《滕文公》下说,孟子生前,也曾显赫一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但没有哪个诸侯真正接受过他的主张,就连方圆才五十里的小小的滕国国君,都觉得实行起来很困难。孟子那充满玫瑰色理想的“王道仁政”,丝毫也阻挡不往“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的历史潮流。僻处西陲的秦国,正是因为自秦孝公以来一直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不动摇,才得以横扫六合,混一天下的。 秦亡汉兴。汉高接受了陆贾的建议,文化政策多有调整。孝文帝时,“为广游学之路”,朝庭设立过孟子博士。但孟子高扬古代氏族传统的“王道仁政”,无论是政治理想还是经济设计,都难于适应汉家专制主义的政治理念和经济运作。待汉家政治方针确定下来之后,旋取消了孟子学博士。“独尊儒术”之后,学官只立荀子所传五经博士之学。 唐朝有志于复兴儒学。儒家经典由两汉的“九经”( 《易》《诗》《书》三《礼》《春秋》三传),扩大到“十二经”(新增《论语》《孝经》《尔雅》)。韩愈在“辟佛”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孟子“心性”之学的思想价值,并极力推扬孟子。但终唐之世,《孟子》始终未能进入儒家经典之列。孟子真正名声鹊起,是在理学兴起之后。朱熹把《论语》、《孟子》与从《礼记》中单抽出来的《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作为儒生进入儒学堂庑的基础教材,为《孟子》进入思想主流广开道路。孟子的“亚圣”地位,就是在宋代正式获得的。《孟子》这部书,也是在宋代被正式尊为经典,与《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合称“十三经”的。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确定科举统一以“经义”取士,替代唐以来盛行的诗赋试进士。《四书》被确定为科举考试命题的题库。明清沿之。《孟子》成了举子们的必读之书,地位更加显赫。但即便是在宋元明清,孟子之学也只是在“学统”、“道统”中占地位,并未进入“政统”。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明太祖朱元章曾因《孟子?离娄下》有“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若寇仇”的句子,一怒之下,罢去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后来虽然在廷臣冒死谏争之下,恢复了孟子的配享资格,但《孟子》这部书,必须删去“草芥、寇仇”之类共85处冒犯君威的句子之后,才许刊印。(见《国史旧闻》第1分册第122条《非孟与孟子节文》所引文献。) 到了近、现代,《孟子》书中推尚的古代氏族民主那部分内容,受到空前的重视。维新志士(例如谭嗣同)试图借它来颠覆封建君主制度。文化保守主义者试图借它来抵御不断东渐的西方民主政治。现在看来,这些都不过是一厢情愿。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并不是靠“仁学”,而是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革命党人武装颠覆的。现代中国,尽管一再强调中国的特殊性,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