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真诗乃在民间”看李梦阳晚年对诗歌复古的反思
摘要:李梦阳为了矫正因追求古“格调”而在摹拟复古过程中出现的弊病,使复古派所主张之“格调”说与“真情”说相契合,达到其“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所追求的理想创作状态,晚年从尊情出发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强调诗歌的真切之情、自然之音。
关键词:李梦阳 真情 反思
“格调说”和“真情说”是李梦阳,乃至前七子派诗学思想中的两大重点理论,然而李梦阳在实践这两种理论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以致徘徊于两者之间苦苦挣扎。
出于对古格逸调的追求,李梦阳要求古体法汉、魏,律诗取盛唐,于今人之诗中表现古人之格调,同时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式,不可以意逆格,所谓诗歌“生有此体,即有此法”,又“文自有格,不祖其格,终不足以知文”[1],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因要表现古人格调而刻意摹拟,以致不得不抛弃创作主体的个人情感、个性去揣摩古人心理,以及无法反映当下的时代格调的问题。尤其是至李梦阳后学,剽窃模拟之风深切伤害了诗缘情的传统,也违背了李梦阳等人意图恢复古典审美理想的初衷,胡应麟《诗薮》云:“自北地宗师老杜,信阳和之,海岱名流,驰赴云合,而诸公质力,高下强弱不齐,或强才以就格,或因格而附才。故弘、正自二三名士外,五七言律,往往剽袭陈言,规模变调,粗疏涩拗,殊寡成章。”[2]但“真情说”恰恰又要求诗人要写真情,认为情感是诗歌产生的前提,“遇者因乎情,诗者形乎遇”[1],强调情感在诗歌中的核心作用。所以,在实践中,对于“古格调”的坚持和诗歌情感表达的需求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虽然,廖可斌曾撰文指出“复古派强调复古和强调诗歌必须表达真情实感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并不存在所谓李梦阳“晚年悔悟”的问题。①但细察李梦阳晚年言论,可知当李梦阳发现拟古太甚影响到诗歌情感的抒发的时候,他对于自己的复古思想虽不致“悔悟”,但是有所“反思”的。李梦阳晚岁居开封,在《赠王弘化序》中云:“余不幸学古未成反戾,于今质劣以阻合,疏散以招谤,方恐惧退畏以求自新。”虽有面对后学的自谦之意,但亦意识到自己在前期致力古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并为他人诟病,故其寄言王弘化曰:“愿弘化行其所学,求合于古而不必拘拘。”[1]强调在师古过程中不可拘泥、僵化。于是,李梦阳从情真的角度在《诗集自序》中称:“余之诗,非真也。王子(王叔武)所谓文人学子韵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3]
李梦阳向民间求取真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雅俗之辨,向来民歌被列入俗文学,而不能与传统意义的雅文学,即文人诗歌等而观之,但李梦阳却从“真诗”之“真”去破除这种雅俗之分。诗歌之真在于表达真实的情感,而无关雅俗。而且,李梦阳认为人类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他指出:
“夫诗发之情乎,声气其区乎,正变者时乎。夫诗以言志,志有通塞,则悲欢以之,二者小大之共由也……夫雁均也,声唳唳而秋,??而春,非时使之然邪?故声时则易,情时则迁;常则正,迁则变;正则典,变则激;典则和,激则愤。故正之世,《二南》铿于房中,《雅》、《颂》铿乎庙廷。其而变也,风刺忧惧之音作,而《来仪》、《率舞》之奏亡矣。”[1]
所以,正是处于人类情感的多样化,情感只有真实与虚伪之分,而没有雅与俗之别。破处雅俗之辨,使得民歌代表的俗文学可以与文人诗代表的雅文学等量齐观,为李梦阳向民间汲取创作营养,追求真诗扫清了理论障碍。于是,李梦阳在编订《弘德集》时,刻意加入了一篇《郭公谣》,并注云:“今录民谣一篇,使人知真诗果在民间。”[3]而且在《郭公谣》之前还有《童谣》一首:
“鸡鸣仓黄起,抛孩爷怀里,我但知添水煮糜,岂料村贾罩篱归来,烂了糜,公则骂,婆则打,小姑下床采头发,一缕发一缕麻,我母闻知心痛杀。”
此篇没有注解,故不知是李梦阳自作,还是采录民谣,但整首歌谣全用家常语叙事,写得天真烂漫,将少妇因做坏了饭而在夫家受到的屈辱,刻画的淋漓尽致,如在目前,使人悠然而生一种怜悯与不忿之情,很好地体现了李梦阳所强调的“自然之音”。另外,据李开先《词谑》记载,李梦阳曾以“市井艳词”《锁南枝》教诲于后学,何景明亦称赏之曰:“时词中状元也。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有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4]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即李梦阳等人对于《风》诗的推崇和对于《雅》、《颂》的贬抑。《诗集自序》中引王叔武话云:
“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倡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而文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谓之诗。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作者,雅也。而风者亦遂弃,而不采不列之乐官。’悲夫。”
李梦阳又在《论学篇》中补充道:
“或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