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骨科专家葛宝丰事迹材料:百年良医 苍生大爱.docVIP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骨科专家葛宝丰事迹材料:百年良医 苍生大爱.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骨科专家葛宝丰事迹材料:百年良医 苍生大爱 “悬壶济世秉赤忱,妙手仁术热杏林。”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从医65年的真实写照。 与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一样,如今93岁高龄的葛宝丰照旧风雨无阻坚持上班;天天用放大镜最少看2小时中外医学杂志,把握世界医学科研动态;每周用两个半天坐诊,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作为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辟者,葛宝丰前后救治病人17万余人次,自主创新57项重大医学成果,培养军地骨科专家600多人,年近百岁仍奋斗不息,被群众亲切地誉为“百年良医”。 少年时的葛宝丰经历了旧中国列强***、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 高中毕业那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攻击了他的故乡,使只有90户人家的小村庄,接连死亡104人,他的母亲、二嫂就死于这场瘟疫。 忍着巨大悲痛,当年17岁的葛宝丰以优良的成绩考进燕京大学医学系,踏上了“医学报国”的道路。离开故乡的那一刻,他向着母亲安息的方向默默许愿:要一生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好医生。 1947年,葛宝丰毕业分配到国民政府兰州中心医院,担负大外科主治医生。1949年8月兰州解放,葛宝丰通过救治解放军伤病员,亲眼目击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从内心深处萌生了对***的向往之情。终究,他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完成了一生中的重大决定。 苍茫的大西北,沟壑纵横,戈壁相连,历史上是积贫积弱、缺医少药的一片困土。葛宝丰受老一辈军队医护职员爱党为民、治病救人的精神感染,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听党话、跟党走,把学到的知识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为西北人民献出全部的光和热。 上世纪70年代,理***底扎实、业务技术高深的葛宝丰,已成为军内外骨科医学界的一颗闪耀新星。解放军总医院屡次想调他往北京工作,都被他婉言谢尽,他说:“我的根在大西北,这里的人们更需要我。” 改革开放后,葛宝丰留学海外的儿子葛竞成为美国着名显微外科专家,老伴刘恭芳的大多数亲人也在美国定居,他们前后48次来信恳请葛宝丰夫妇往美国安度晚年,每次都被夫妇俩婉言谢尽。 1999年,葛宝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的故乡河北和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的多个省市都给出极其优厚的条件邀他前往定居,开辟新的天地,他都回信婉拒,并赋诗明志:“我年逾八十,盘跚意呆痴,吐丝丝绸路,直到丝尽时。” 故乡河北乐亭县人民被葛宝丰扎根西北的精神所感动,专门将县城一条街道命名为“宝丰街”。 面对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的机会,葛宝丰一次次选择了放弃;但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他却一次没有失约:抗美援朝,他主动请缨;服务躲区,他一马当先;抗震救灾,他临危赴难,用赤胆忠心践行着从医之初许下的誓言。 XX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特大地震,38岁的躲族同胞斯塔全身16处骨折,生命垂危,被紧急空运至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抢救。 因腰伤正住院治疗的葛宝丰得知这一情况,不顾人们的劝阻,执意来到重症监护室。在仔细检查了患者病情后,他立即和16名专家一起会诊,周到制定方案,经过8个多小时抢救,斯塔的生命体征终究恢复。 医院院长尹强担心葛老身体吃不消几次劝他休息,可葛宝丰却说:“我是慢性病,没关系,患者病情重,需要多操心。”直到患者脱离危险,他才离开病房。这时候,他的腰已疼得几近直不起来了。 20多天后,斯塔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是91岁高龄的葛宝丰院士,这位坚强的康巴汉子禁不住百感交集。 解放早期,西北地区没有几家像样的医院,骨科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治疗技术更是滞后。面对西方技术封闭,葛宝丰立下誓言:国外有的骨科技术,中国人也一定要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要勇于攀登。 他在国内较早开始了显微外科断肢再植术的学习研究,经反复实验,研制出“V”形钉和梅花髓管内针,突破了断肢再植的技术瓶颈,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1965年,由他指导的全军第一例、全国第二例临床断臂再植手术取得成功;1988年、1990年,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打破了国际36小时的纪录,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中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亚洲骨科领域第一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逐渐构成了西北骨科一套独具特点的技术体系。 “科研创新不是标新创新,要把眼光聚在人民需要的课题。”葛宝丰常挂嘴边的这句话,既是他潜心科研的动身点,也是他勇攀高峰的推动力。 粉碎性骨折碎片复位和固定是一项困扰世界临床医学的百年困难。葛宝丰不畏艰巨、带头攻关,经过量年研究,发明了内固定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使患者手术后不再利用石膏或夹板作外固定,大大进步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这项获国家发明奖的成果在

文档评论(0)

hai1956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