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记者身份变味的APP是业界的耻辱
媒体的价值不在于做PR服务,记者的身份亦不是创业公司的文案写手。如果将其角色混淆、转换,会让记者的身份和功能变味。
近日,一则关于“找记者”APP被关停的消息流传于诸多媒体微信群中。
该消息显示,由于某公司开发的“找记者”APP严重破坏了新闻宣传的正常秩序,甚至出现有偿新闻,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协调关闭该平台,处理处罚相关人员,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该APP创始人伍王应证实了该情况。
“找记者”APP的业务逻辑并不复杂,类似于网约车模式。创业者录入项目资料之后,可通过“找记者”的微信平台一键呼叫记者。下订单后,平台通过撮合机制将订单推荐给合适的记者,记者们抢单。创业者确认抢单记者并付款到平台,之后确认稿件的交付和修改,最终平台根据创业者发稿需求推荐给各大媒体发稿。
这个想法本是不错的,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迅速地将文字需求者与文字写作者对接起来,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利互惠。
如果说这只针对文案写手,PR高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找记者”平台的特殊之处在于两点:首先,服务提供者不是普通的写手,而是正规记者,是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
在中国,记者并非一个无门槛进入的职业。虽然“找记者”平台确实为记者提供赚外快的机会,但如何协调其在“找记者”平台上的工作和内容,与其供职媒体的工作和内容,是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记者的特殊身份,以及特殊身份的利用,也是一个问题。很多权责、利益的边界需要厘清。如果协调不好,就有可能破坏新闻宣传的正常秩序。
再者,“找记者”平台上的交易极易滑入“有偿新闻”的轨道。该平台的用户证实,在项目报道完成后确实会收到酬劳。而“找记者”本身也提供有偿发稿服务。
一旦有这种直接交易,记者不按照创业公司的要求来报道几无可能。即便记者在新闻媒体供职,受到层层监管,尚且发生“陈永洲事件”,我们很难想象脱离监管,记者直接奔着赚钱的目的为公司做报道,仍能洁身自好。这不是说没有这样的记者,而是这样的记者不适合在这样的平台生存。
某种意义上说,“找记者”平台的撮合机制,是将一些“潜规则”变成“明规则”,将有偿新闻公开化,将媒体、新闻、记者的身份和功能都搞变味了。
有偿新闻是新闻界的丑恶现象,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地区,都是公认违反新闻专业规范的现象。我国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都明确反对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严重地扭曲记者独立报道的立场,使之变成吹鼓手,严重违背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要求,使报道变成广告,甚至虚假新闻。这会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新闻报道不是创业服务,媒体的价值不在于做PR服务,记者不是创业公司的文案写手,将其角色混淆、转换,那么记者很快就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从一个批判者变成一个谄媚者,由一个真实记录者变成一个虚假包装者。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各种行业、职业都被搬到互联网的创业设计之中,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适合拿来创业。我们不能因为法官会审判,就可以让法官私设公堂,赚取外快。新闻媒体行业亦是如此。
“找记者”这种项目存活这么久,居然还有人投资,真是整个业界的耻辱。(西越)
“都是为孩子好”为何酿悲剧?
最近两天,一篇题为《渠县一孩子留下遗书轻生,这多么让人痛心》的网帖在多个社交论坛疯传。据报道,死者是四川达州市渠县中学刚参加完高考的小斯(化名),自杀前他在个人QQ空间写下2800余字的长文,“控诉”父亲对自己不好,说感觉不到家人的爱。对于儿子在QQ空间的“控诉”,父亲马先生掩面哭泣道,“他写的那些都是他小时候的事,他是我的儿子,我怎么舍得打他,骂他。”他说,自己对儿子管教确实比较严,“那都是为了他好”。小斯母亲解释,儿子在QQ空间说“因吃饭夹菜遭到父亲殴打”的事她也记得。儿子当时才四五岁,因为不好好吃饭,丈夫确实用手背拍过儿子的脸,“没想到他这么记仇,他怎么就不想想我们的好?”
孩子刚完成高考,就选择了自杀,理由是父亲对自己不好,感受不到家庭的爱,这对父母来说,是怎样的打击?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悲剧似乎并没有让他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还认为这是对孩子好,把孩子的极端行为归为“孩子记仇”。我国有多少父母,是在以为孩子好为名,做着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事,父母的付出得到的却是孩子的“仇恨”,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出了严重问题。从这起悲剧中,所有父母都应该反思,家庭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孩子们从一上学起,就被功利的教育目标所围绕。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看来,付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6.5.24建筑节能培训分析.ppt
- 2气相色谱精选.ppt
- 2013-2014东财基础会计题库答案解释.doc
- 1-2营改增106号文解读李素英2014.5.18技术方案.ppt
- 2013-2014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人民版必修3)解释.ppt
- 2013-2014年“班班通”培训解释.doc
-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精选.ppt
- 2016.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分析.ppt
- 1-2-语言基础技术方案.ppt
- 2013-2014年国内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市场调研解释.ppt
- 2013-2014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试卷+答案解释.doc
- 1-3-1-1函数技术方案.ppt
- 2013-2014学年常州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试卷统考解释.doc
-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活页规范训练:专题2号角,为你长鸣专题测试(苏教版必修三)]解释.doc
- 2013-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7环境保护解释.doc
-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精选.doc
- 2013—2015全国Ⅰ、Ⅱ卷必修部分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解释.doc
- 2013——2016经济生活第一单元高考题解释.doc
- 2016.7锚杆拉拔检测分析.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