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条鞭法,“鞭”或作“编”“边”。简称“条编法”,又有“类编法”“明编法”“总赋法”等别名。是明中叶以后赋役制度的改革办法。一条鞭法最早是内阁大学士桂萼于嘉靖九年(1530)首先提出的。后来,一些地方官员曾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试行过。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改革,开始向全国推广。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明神宗实录》卷220)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赋役合并,化繁为简,即将各州县赋税徭役的种种项目统一编派,总为一项征收。(二)差役合并,役归于地,把过去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地丁或丁粮派役。过去差役分三种:里甲(按户征派)、均徭(按丁征派)、杂泛(临时征派),现在三种差役合并,全部折成银两缴纳,同时将一部分差银摊入地亩,即“量地计丁”,派役时既按地又按丁,或丁六粮四,或丁四粮六,或丁粮各半。这种既量地又计丁的派役办法,是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三)田赋征银,官收官解,除国家必需的漕粮缴纳实物外,其余部分折成银两缴纳,改民收民解为官收官解,把银两全交官府,由政府开支,用于购粮或雇役等。一条鞭法的推行,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一条鞭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如白银代替实物税,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输银可以代役,农民有了更多的生产时间,国家相对减弱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条件;部分户丁银摊入地亩,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等。但是,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只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继续推行,其他地区未彻底实施。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明朝中后期实行的一条鞭法,代役丁银逐渐摊入田亩征收,但未普遍推行。清初的赋役制度因袭明代的一条鞭法。为了保证丁税征收,掌握人口实数,清廷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颁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以康熙五十年(1711)全国人丁2 400万作为基数固定人口税,以后人口增加不再加征,这为国家人口的繁衍和雍正时期赋役改革提供了条件。康熙五十五年(1716),广东、四川等省开始将丁银并入田赋。雍正元年(1723),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得到雍正帝的支持。此后遂在各省普遍推行,乾隆时推行全国。摊丁入亩即丁随地起,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是赋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更名田
更名田,亦称“更名地”“更明地”。明代藩王庄田遍布各地,明末农民战争中,明代诸王宗室大都被杀被逐,丧亡殆尽。清初,许多农民继续耕种藩王庄田的土地,也有无人耕种而抛荒的。康熙七年(1668),清廷下令各省清查明代藩王庄田,将其分别荒熟作价卖给农民。康熙八年(1669),清廷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清通典·田制》)。据《清文献通考·田赋》二记载:“初,直隶各省废藩田产改入民户,免其易价,号为更名地。”更名田的实施,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外国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
甘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七载:“玄扈先生曰: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二,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盖中土诸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又据清施鸿保《闽杂记》卷十载:“甘薯即番薯,李元仲《宁化县志》、周栎园《闽小记》皆言万历间闽人得之南洋吕宋,而不著其人之姓名。《长乐县志》则称:邑人陈振龙贾吕宋,丐其种归,其子经纶,陈六益八利及种法,献之巡抚金学曾,檄所属如法栽植。岁大获,民赖之,名曰金薯。经纶三世孙世元,元子长云、次燮复传其种于浙江、河南、山东、顺天等处,咸食其利。世元刊有《金薯传习录》,是闽中番薯始自陈振龙父子确有明证。”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芦”“包米”“珍珠米”。原产美洲,16世纪传入我国。明正德时修《颍州志》(1511),有关于玉米的最早记录。颍州在皖北。在此以前,大概沿海各地,已有栽培。明代冀、鲁、豫、陕、甘、苏、皖、两广、云南等省已有种植记载。清康熙时辽、晋、赣、两湖及四川等省也有种植记载。明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喀什千年老城规划方案.pptx VIP
- 凝血障碍诊断规范团体标准.docx VIP
- 重症患者SOFA评分文档.pptx VIP
- 《公共体育课》课程健美选项教学大纲.pdf VIP
- 新教材牛津译林版必修第一册全册各单元重点语法总结.pdf VIP
- 公共体育课课程排舞选项教学大纲.pdf VIP
- 不发火施工方案.pdf VIP
-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2 Home Sweet Home语法知识讲解和练习(2025秋).doc VIP
- 新教材高中物理 期末综合检测(A、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df VIP
- 2025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Home Sweet课文讲解学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