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ocVIP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 要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08例ACS患者(包括STEMI组37例、NSTEMI组28例、UAP组43例)和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NT-proBNP水平及动态变化,并随访6个月,观察30天和6个月时随访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入院时STEMI组、NSTEMI组LnNT-proBNP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心功能越差,LnNT-proBNP越高,差异具有显著性。在ACS患者,与持续低水平组及迅速下降组相比,迅速升高组、持续高水平组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30天心肌梗死发生率、6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迅速下降组较持续低水平组比较,心力衰竭率、6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迅速升高组与持续高水平组比较,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30天心肌梗死发生率、6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浆NT-proBNP可以被认为是ACS有效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预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因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一组临床症侯群,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目前心血管领域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是在心肌受刺激、室内压增加或室壁张力增加时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和释放的一种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心脏神经激素,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BNP前体的裂解产物,其产生和BNP分泌密切相关,是反映心肌缺血、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1],且具有血浆浓度高、半衰期长、稳定性强、易检测的优点。本研究通过观察ACS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以寻找对ACS患者预后判断有价值的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8例,STEMI组37例、NSTEMI组28例、UAP组43例,其中男73例,女35例,年龄50~76岁,平均63.5±8.5岁。STEMI组19例为前壁心肌梗死,12例为下、后壁心肌梗死,4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例为高侧壁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均给予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ACE或ARB和他汀类降脂药物,部分患者应用了β受体阻制剂、利尿剂、抗心律失常及强心药物等。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0~66岁,平均52.8±7.8岁。选取同期因胸痛就诊行冠脉造影正常的个体40例为对照组,该组观察对象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不全、妊娠等病史。   方法:①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登记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血压、心率,检查血脂、血糖、心功能状况,完善心电图检查,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②所有研究对象于发病后第1天内采血测定NT-proBNP,NT-proBNP检测由我院检验科经验丰富检验师完成。③对所有ACS组患者和对照组于发病后第4天重新采血测定NT-proBNP。④随访30天和6个月时再发心肌梗死率,6个月时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包。BNP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取自然对数(lnBNP)符合正态分布;两组均数对比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对比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STEMI组及NSTEMI组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与入院第1天内LnNT-proBNP值的关系,见表1。   本研究规定,NT-proBNP1/NT-proBNP4>2为迅速下降组,NT-proBNP1/NT-proBNP4<0.5为迅速升高组,NT-proBNP1及NT-proBNP4持续>250pg/ml但变化不在以上范围为持续高水平组,NT-proBNP1及NT-proBNP4持续<250pg/ml但变化不在以上范围为持续低水平组)。经统计分析得:与持续低水平组及迅速下降组相比,迅速升高组、持续高水平组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30天心肌梗死发生率、6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迅速下降组较持续低水平组比较,心力衰竭率、6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迅速升高组与持续高水平组比较,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30天心肌梗死发生率、6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患者NT-proBNP值短期内动态变化对死亡、充血性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