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秀才之乡涝池庄 蓝田名村初稿作者:李苗涝池庄村坐落在蓝田县东北1.5公里的地方,是三里镇的一个自然村,全村260多户,960多口人,1048亩耕地,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豆类。涝池庄村西接陈沟岸,南连新庄子、苟家村,东于罗李村、门家村相邻,北靠柳家村、桂张村。地处丘陵地的缓坡较平坦处,北略高于南,土层深厚肥沃。近处无河流,无自流灌溉的条件,靠天吃饭。聪灵的涝池庄王姓人的祖上在进村的两条道路之间,根据地形开挖了一个三角形的大涝池(村民们叫尖尖涝池现已填平),用以蓄水,村子因此得名涝池庄。(上图为村民记忆中村口的涝池)涝池庄村的历史和华夏历史紧密相连,当历史的一页翻到元、明朝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黄河在元朝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然而正值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政通人和、四季太平的景象。一方面那里有元将扩廊帖木儿(绰号“王保保”)镇守,他骄勇善战,足智多谋,再加上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这样一来,和人烟稀少的中原一带相比,山西却是人满为患了。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将山西的人向人少的其他地方迁移。涝池庄的王姓祖先就是在明朝大移民时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西安长乐坡,又于宣德年间(约公元1430年后)再迁来蓝田。当时为王姓兄弟三人,一个留在西故京,一个住在县上,一个落户在大寨。住在县上的王姓人就是涝池庄村人的始祖(即一世)。先住在西寨,故于西寨,葬于蓝田县城西关北侧约县委大院西部。该王姓一世名无可靠,有一子。子生四子(即三世)。三世老大、老三、老四均无后,只有老二名业显有一子。由于人丁不旺,认为居宅不祥,便搬到县城内东街北段当时叫“里卫局”即现在织布厂的地方。传说,有一天有一西藏喇嘛骑骆驼由商州西去,行至王姓始祖陵墓处时念念有词:“这是一处绝穴,看来其后人只剩下一丝丝气了。”附近有一拾粪老汉听到喇嘛的话后立即转告王业显。王业显因为自己的儿子黄娃一直体弱多病所以确信无疑,火速起身追赶十里,将喇嘛以礼请到自己家中,祈求喇嘛为己消灾除患。 喇嘛一边给黄娃用药调理,一边告诉王业显,自己在经过灞河南岸虎头山下时,堪舆到凤形山是一处绝好的风水之地。并建议王业显将其始祖之坟迁于凤形山。并交代了若能三件事齐备,于后世爵禄最好。其中第三件事就是在迁坟下葬时一定要等到官路上传来十三锤道锣响了再下葬。王业显一一答应。岂知迁坟之日却是大雨天,人们冒雨等待时机下葬。前两件铁帽子、骑驴人都应验出现了,人们依然坚持等待。听见官路(蓝关古道)上锣声七响还在耐心等待,雨越下越大,好容易才听到锣声九响,此时人们猜测不可能再有十三锤锣声响了,就匆匆的下葬了。当坟回填快成冢时,官道上又传来十三锤道锣响声,此时人们已悔之晚矣。后来才知道,京都派遣学台来西安,县丞巡路道锣七响,西安道台东迎道锣九响,随后钦差东来才响十三锤道锣。据说就因差了最后这十三锤道锣响,后来王姓人中只出了两个四品大员,都是知州无更大的官。当年的黄娃便是王姓人的四世传人,名访吾,字擢宇。此人后来学优出仕曾任山东东平州知州。访吾年幼丧父,由母亲徐氏和伯母李氏抚养成人。做官以后对二老关怀备至、孝名彰著,天启年间,皇钦嘉表,敕旌双节。访吾在任东平知州时,清正廉明,政绩卓著。他能造福百姓,上下亲近,颂扬之声载道。他治盗有方,常常挺身而出,深明大义,措施有力,使盗贼或难民“素捻情德”逐使匪患绝迹。据传有一年他回蓝田后,流贼贺可谅啸聚山东众盗潜来蓝田,“围困县城,声明求见访吾。此时全县官民惊惧不安,许多人都劝访吾不可轻出。访吾抱定“宁可害我”的决心依然出城,他大义凛然的行为使“贼感其诚”,他又谕以朝廷德威则遂之“罗拜散去”,使县城得以安然。官民雀跃,给他家悬挂大匾一块,金书四字“德庇全邑”。此匾后移置于城隍庙巷文庙,文革后不知下落。访吾被誉为“忠孝恭肃义勇之人”传颂至今。他卒于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7年),享寿84岁,葬于普化邵家寨张家坪王家坟次邱(首邱王业显,三邱王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