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监测与防护技术研究与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雷电预警服务系统 江苏省雷电信息处理和产品制作发布平台 2个平台7个子系统35个模块 江苏省防雷中心综合业务平台 * * 北美闪电探测网 (DF and TOA capability) 美国地基闪电探测定位网(NLDN)业务系统 (2001以前,以IMPACT LPATS-3联合组网。) DF(1984-):时间、方位角、第一回击幅度和回击数;20ms IMPACT(DF+TOA)(1995-):到达时间、方位角、回击幅度和回击数;GPS 时间同步,20ms re-arm time IMPACT-ESP(2001-):到达时间、方位角、回击幅度和回击数,云闪信号探测(in survey-level);GPS 时间同步,1ms dead time,更强的资料整理能力, LS8000(2005):总闪电(VHF interferometer + IMPACT) 美国 LF/VLF感应器主要性能(演变) 欧洲闪电探测网 我国雷电监测网 内地:150KM基线组网,247个站,精度500米 西部:300KM基线组网,83个站,精度1000米 ADTD研发背景 ADTD是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1997年研制并在山东电力局投入试运行的; ADTD1998年底在山东省科委通过鉴定验收; ADTD是我国第一个能实用的时差侧向闪电监测定位网; 2000年深圳闪电监测网是气象系统第一个能进入业务运行闪电监测定位网; 2003年ADTD在气象局定型,获得设备许可证; 到目前为止ADTD在气象系统共建有311个探测站(国家业务网),其中中科院生产了179个,华云生产132个站。 VLF/LF高精度三维雷暴脉冲实时探测系统 雷暴三维定位结果 VHF三维闪击轨迹探测系统 云闪轨迹 地闪轨迹 雷电危害方式 雷电危害 直击雷 雷击电磁脉冲 电 效 应 热 效 应 机 械 力 静 电 感 应 电 磁 感 应 电 磁 脉 冲 雷 电 反 击 雷暴引起感应雷击及过电压 直击雷或邻近雷击: 击在外部防雷系统,如保护框架(工业装置上.)电缆上等。 浪涌电流在接地电阻Rst上引起电压降。 闭合环路感应产生过电压 信息系统 电源系统 L1 L2 L3 PEN 20 kV Rst 2c 1a 1b 1 2a 2b 1 1a 1b 远处雷击: 击在远处架空输送线缆上 雷云之间的放电通过架空线缆引起感应雷电波及过电压。 在野外,雷电击中通信线缆 2a 2b 2c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装置能阻止雷电的产生,也没有能阻止雷击到建筑物上的器具和方法。 外部防雷装置:接闪、引流、接地(散流系统)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合理布线、共用接地系统和安装各类电涌保护器件 雷电的综合防护 雷电的综合防护 230/400 V, 50 Hz 避器器 配电箱 屏蔽室里的钢筋 接地 系统 金属结构作为建筑物屏蔽 建筑物用钢筋网屏蔽 建筑物屋顶的外部接闪装置 接闪装置到钢筋的接点 钢筋墙作为建筑的屏蔽和引下线 数据线 避雷器 等电位连接 EBB LPZ 1 LPZ 2 通信和数据 的电源过压保护 LPZ 0 LPZ 0 到 LPZ 1 到 LPZ 2的界面 地下的钢筋用作 建筑物屏蔽和接地系统 雷电保护系统依据IEC-62305 基础接地装置 通信线避雷器 TC81-第81技术委员会(防雷):成立于1980年 目的:制定国际防雷标准和指南 协作:与IEC/TC64、 TC37、 TC77            与ISO、ITU 与CIGRE(国际大电网)       与各成员单位 (中国为25个P成员-积极参加工作、承担标准草案投票表决) IEC/TC81 原IEC TC81的标准 标准号 标准名称 出版日期 IEC62305-1 雷电防护,第1部分:总则 2006.1 IEC62305-2 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 2006.1 IEC62305-3 雷电防护,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 2006.1 IEC62305-4 雷电防护,第4部分: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 2006.1 IEC62305-5 雷电防护,第5部分:公共设施 IEC/TC81新的标准体系 高速大容量数采技术的发展 -可对微秒、亚微秒雷电过程进行研究 高新技术发展 -对雷电防护要求的提高 雷电研究的进步,源于: 雷电研究发展趋势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断向更微观发展; -80年代:毫秒级;目前:微秒、亚微秒 重视对与其它学科的交叉; —灾害性天气预警 —大气化学:雷电产生的NOx —降水量的评估(108kg/flash) —全球闪电、电离层电位是地面增温的敏感指示器 重视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雷电防护技术研究、效果检验 雷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